淄博窑青瓷的发展研究

2020-07-01 14:50:18吴咏梅
齐鲁艺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釉瓷白瓷釉色

吴咏梅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淄博窑”顾名思义是淄博地区窑址的总称。淄博地处山东中部,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2005年淄博市沂源县“扁扁洞遗址”发现完整的陶瓷制作遗址文化层,将淄博地区的制陶史推至一万年前。淄博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据专家考证属夏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创造,出土文物有红陶、灰陶、黑陶(蛋壳陶)、白陶等。商周时期淄博地区陶器的烧制呈现出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的熔融的特质,特别是姜氏封齐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政策,渔盐业、纺织业、制陶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临淄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齐国官书《考工记》中详细的记载了甗、盆、甑、鬲、簋、豆(图1)等陶器的制作,临淄制陶业设“陶工”,对陶器生产有相对规范的要求。临淄考古曾在齐景公的殉马坑中发掘了两件原始青瓷,但临淄当地并没有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窑址和文化层,所以不能断定这两件原始青瓷是临淄当地烧制。东汉墓葬出土铅绿釉陶器和大量彩绘陶;临淄北朝崔氏墓出土青釉瓷白杯、青釉瓷碗、狮形水注、鸡首瓷瓶等瓷器。同样没有找到相对应的窑址。而在临淄西南约35公里的寨里镇发现了青瓷窑址。

一、青瓷的烧造

如上文所述,淄博地区从事陶器生产有较为长远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烧制出质量较高的白陶,白陶的制作是使用经淘洗的高温黏土,烧成温度接近于瓷器,因此又有素面瓷器之称。淄博市淄川区口头乡曾出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单耳杯等陶器,在其附近发现有煤矿,与煤共生的青土,能耐高温,适宜烧制瓷器。淄博地区经历了长期的从陶到瓷的生产实验,终于在北朝晚期烧制出了青瓷,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青瓷的烧制是釉料中Fe2O3的含量小于2%,依托还原气氛烧成,烧成后瓷器釉面青中泛黄多是由于釉中含铁量较高或还原不充分所致。

《中国陶瓷史》中记载:“山东省淄博市寨里窑是目前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北十余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产地……”[1](P163)寨里窑因发现于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而被命名,从寨里窑窑址面积看,当时的瓷器生产已初具规模,寨里窑青瓷发展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是我国北方早期青釉瓷器的重要产地。该窑址生产的青瓷胎骨较薄,断面呈灰白色,烧结程度较高;早期产品釉色大都斑驳,有中国早期青瓷的特点;晚期产品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二次上釉工艺,釉层加厚,釉色莹润,胎骨坚硬,达到了较高的青瓷水平。寨里窑青瓷器形以碗、盘、罐、缸较常见。1982年6月,在寨里窑南约10公里的龙泉镇和庄村出土的北朝青瓷莲花尊(图2),总高约60厘米,颈部有旋纹,肩部有四系,下面有四层贴花,腹部刻有向上的莲花型纹饰,足部有翘起的莲花瓣型贴花,与河北省出土的青釉莲花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装饰风格相似,整体装饰有时代特色,颇具匠心,堪称我国早期青瓷器中的艺术珍品,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淄博中国陶瓷琉璃馆。

图2 寨里窑青釉莲花尊

寨里窑开启了淄博窑瓷器烧制的历史,隋唐时期,仍以青瓷生产为主,釉面光洁,胎体烧结度高,瓷器生产已相当成熟,主要服务于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所用。

二、青瓷到黄瓷

至唐代,寨里青瓷的生产逐渐衰退,其釉色变为黑中泛青,有黄釉瓷生产,釉色的改变不外乎原料、烧成技术和窑炉烧成气氛的改变,但这些改变却为后来的茶叶末釉、黑釉瓷生产打下了基础,在青瓷的烧制过程中,随着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不断升高,烧制出的瓷器可能是黄釉、酱釉或黑釉。当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大于2%,小于5%时为黄色釉,淄博窑的黄釉瓷是在青瓷烧造过程中创造出的又一特色品种。唐代南卓著《揭鼓录》书中记载鲁山窑产花釉腰鼓,现代科学考古的发现已证明南卓记载无误,所发现的文物资料证明陶瓷腰鼓在唐代非常盛行,除鲁山窑外,唐代长沙市、耀州窑、交城窑及河南禹县窑、郑县窑等均生产陶瓷腰鼓,其釉色品种为花釉和釉下彩两种。“宋开府嫌,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揭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宋憬与唐明皇谈论鼓事,宋提出当时流行的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鲁山花瓷是河南鲁山窑黑釉瓷,那此处讲“青州石末”是什么呢?北宋欧阳修《砚谱》中曾记载“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然稍粗者损笔锋。石末本用潍水石,前世已记之,故唐人惟称潍州。今二州所作皆佳,而青州尤擅名于世矣。”欧阳修讲青州石末砚是瓦砚,也就是土制,需要经高温烧成。现在青州地区考古并没有发现成熟的,有类似“石末”的陶瓷器窑址,唐代淄博地区属青州府管辖,而且此处的“石末”不是黑釉瓷器,应该是淄博地区生产的陶瓷器,是淄博窑的茶叶末釉早期产品。在青州市博物馆藏一件唐代茶叶末釉蒜头小瓶(图3),瓶身施釉不到底,釉色呈黄褐色,局部有斑点结晶,右侧有大块黑釉斑,应为烧成中窑变,或是“过火”(在高温烧成中其他瓷器的釉色跑到这件瓷器上),由此推测这件瓷器或许是与黑色釉瓷器一窑烧成。茶叶末是一种高温结晶釉,化学成分与黑釉相似,属于石灰釉,淄博地区至唐代在青瓷烧造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茶叶末釉瓷器即“青州石末”。

图3 唐代茶叶末釉蒜头瓶

“茶叶末”一名最早见于《陶雅》:“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茶,美如花,范为瓶,最养目。”《陶雅》又名《古瓷汇考》是一部记录清末古董商人心得体会的杂录,因清代官窑(景德镇烧制)茶叶末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因其极似茶叶细末而得名。茶叶末釉是一种高铁、高钙、高镁的铁结晶釉,釉面哑光类似石色,因为有铁的结晶,高温烧成后,在釉面上呈金色末点状。茶叶末釉在烧成中需要慢烧慢冷,升温过快或降温过快都会影响釉面光泽和结晶程度。想要得到釉面哑光又有微结晶的茶叶末釉需要熟知釉料的烧成曲线和长期的烧制经验。茶叶末釉在氧化气氛下呈黄褐色,在还原气氛下呈黄绿色。景德镇清代茶叶末釉多黄绿色,是釉料中氧化铁强还原所致,而淄博茶叶末釉呈黄褐色,应该是北方馒头窑氧化焰烧成,还原不充分所致。除此之外,北方白云石含镁,多在釉中加白云石。唐宋之后茶叶末釉制作工艺失传,曾一度断烧。清初景德镇官窑曾复烧茶叶末釉。1905年清政府在淄博博山下河街建“博山工艺传习所”发展近代陶瓷工业,1910年陈希龄先生将已失传的淄博茶叶末釉复烧成功。民国时期淄博产茶叶末釉瓷器一直被古董界当古瓷器买卖。茶叶末釉在近现代一直有延续性发展,现将当代景德镇与淄博的茶叶末釉料配方对比如下:

景德镇茶叶末釉配方:寒水石7.5%,赭石5.8%,白土7.5%,滑石子7.5%,二灰11%,釉果37.74%,紫金土22.64%。[2](P21)

淄博茶叶末釉料配方:药土40.55%,草木灰20.45%,滑石3.5%,长石25.25%,石英6.75%,唐山小白干3.5%。

茶叶末釉的创烧或许是在青瓷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或残次品,但这种至美若缺的釉色却得到了淄博窑工的赏识,进而发展为名贵釉种。

三、青瓷到黑瓷

唐代,淄博地区的另一个窑口磁村窑异军突起,开始大量烧造各种瓷器,唐初同样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器皿以瓶、罐、壶、盘为多,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中期开始大量烧制黑釉瓷器,寨里窑和磁村窑从最初的青瓷烧造到烧制黑瓷,应该与当地的原材料有关,这两处窑址烧制瓷器的黏土为当地的青土,青土含铁量高,半透明的青釉总能露出胎体的颜色,主要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用的器皿,即日本柳宗悦先生所说的杂器:“最一般的民众所使用的杂物器具。又因为是任何人都要使用的日常器具,故也可称为民具。总之,是极其普遍的、谁都能买、谁都能拿的每天不能离开的用具……”[3](P62)这种只需要很少的钱就能买到的生活杂器,生产者更关注产量和生产效益,那么,相对应提高胎体的细腻度,使用覆盖能力强的釉色是更好的、更快的解决办法。黑釉的含铁量在10%以上,釉药能够完全遮住胎体,除了釉色较深外,不影响正常使用,而且与青土的胎体结合良好,整体风格更符合民用杂器的质朴气质,具有一种崇尚自然的质朴美。

淄博窑黑釉瓷器类型丰富,釉色莹润,色黑如漆,生产时间最长,以生产服务于淄博周边广大民众的生活器具为主。但淄博窑工在黑釉瓷器生产上并没有止步于一般黑釉,而是一直在探索中突破,如黑釉结晶瓷器俗称雨点釉(如图4),漆黑的釉面上泛起寥若繁星的银色斑点,因斑点大小一致,如雨点落在黑色的釉面上又叫雨点釉,这成为磁村窑的标志性产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油滴瓷器,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虽然宋代雨点釉名噪一时,却因之后的兵荒马乱导致工艺失传而停烧,直至上世纪初,博山老艺人候应会先生将雨点釉工艺复烧成功,开始被运用到各种艺术瓷和茶具上。雨点釉是氧化铁的过饱和状态,铁结晶的呈现与烧成温度和速率有关,釉料中的氧化铁1200℃时开始分解起泡,升温速率越快起泡越大,气泡裂破后形成“小坑”,周边的铁分子开始往“小坑”里流,直至这些低洼的起泡“小坑”被铁填满,填平,因此在冷却后形成银斑结晶。在近代雨点釉茶具的使用中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当喝红茶时,茶汤红褐色,透过茶汤看银色斑点呈金黄色;喝绿茶时,茶汤呈黄绿色,透过茶汤银色斑点是银白色。这种变化将品茶意境的妙不可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斗茶用打茶法,白色茶末较多会掩盖雨点釉的色泽变化,明代以后改散茶,雨点釉却已失传,直至今日可以在品茶汤,观茶色时细细欣赏着雨点釉的微妙变化。淄博窑对黑釉的钟爱远不止这些,近现代还发展了淄博花釉,即在黑色釉料基础上用其他釉色绘画,出窑万彩的釉面效果是黑釉瓷器更长远的发展。

图4 当代淄博雨点釉天球瓶

四、青瓷到白瓷

我国的传统瓷器烧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瓷(白里泛青)以还原焰烧成;另一类是白瓷,以氧化焰烧成。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陶工们在长期的陶瓷制作过程中发现使用白度高的原料或尽可能地去除釉料和泥料中的铁,就可以烧制出白瓷。唐代陆羽《茶经》有“越窑青瓷似玉似冰……邢窑白瓷类银类雪……”的评判,可见陶瓷烧造在唐代虽然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但世人还是对青瓷更加情有独钟。寨里青瓷的烧成,根据发现的窑炉型体,经过专家们的分析,认为寨里古窑已形成半倒焰窑,所以寨里窑能够烧制青瓷,但半倒焰的馒头窑容易出现还原不充分青中泛黄的釉色,总的来说,这种窑炉更适合氧化焰烧成。但寨里窑没有等来烧制白瓷的辉煌,便走向了没落。相比之下,唐代晚期磁村窑继续烧制黑釉,兼烧酱色釉、绿釉瓷器,且能烧制绞胎、三彩及少量白釉及白釉点绿彩瓷器,开创了淄博窑生产彩瓷的先河。此时磁村窑烧制的白釉瓷器尽管胎体的白度不足,表面使用化妆土,但其釉色光亮,造型轻巧,装饰多样,烧成温度较高,极具地方特色。磁村窑发展到宋代,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烧造规模日益扩大,品种迅速增加,北宋初年白釉瓷器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而改为以白瓷烧制为主,间烧白地黑花、黑釉、酱色釉瓷器,还烧制雨点釉、兔毫釉、茶叶末釉、三彩瓷器等等,烧制工艺也从简单的支烧到覆烧,再到刮圈叠烧,如图5碗中央有一圈刮痕,是因为烧成中为产品叠烧,上面坯体底足部分与下面坯体接触部位的釉要刮掉,以免在烧成过程中粘连,这种烧成方式以及窑址中窑炉的结构表明当时淄博地区已使用煤窑,用煤做燃料,还原焰烧制青釉时非常容易产生“吸烟”现象,即青色釉面会有大块的黄斑,氧化焰烧成青瓷呈黄绿色不美观,但宋代馒头窑用煤炭烧制白瓷和黑瓷没有明显的烧成缺陷。此时陶瓷装饰工艺也有较大改进,从单一青色、黑色、白色到三彩,刻花、剔花、篦划花、黑釉起白线(粉杠瓷)、茶叶末釉、雨点釉等,甚至出现了模具,提高了成品率和产量。据载,因磁村窑烧制瓷器产量巨大,北宋时期官府曾在磁村设官收税,称“磁村务”,进而证明当时瓷器烧制的规模和产业的兴隆境况。

磁村窑白瓷的烧造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北宋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但主战场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山东却相对太平。河南、河北的窑工在避难时很可能来到山东,因靠手艺谋生而来到生产陶瓷器的淄博磁村窑。从磁村窑出土白瓷的装饰风格中可以看出磁村窑与河南、河北窑口装饰方法的相似性。磁村窑白瓷盘、碗里壁刻以花草纹,空间以篦状工具划出不同式样的复线(如图5),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加了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流行于河北磁县的观台、彭城及河南鹤壁、禹县扒村等窑。历史的巧合成就了磁村窑白瓷的发展,丰富了淄博地区瓷器烧造的历史。

图5 白瓷扒花碗

但淄博地区并没有发现大量适宜烧制白瓷的粘土,白瓷土量少,分布相对分散,呈鸡窝状(不是矿藏,没有相对的深度和厚度,呈土堆状,不能大量开采),如罗村瓷石、彭阳瓷石等,对于宋代手工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或作为化妆土使用是适宜的。而且淄博白瓷土含铁量低含钛量高,钛在氧化气氛下呈淡黄色,在还原气氛下呈黑灰色,淄博白瓷的烧制是使用馒头窑氧化焰烧成,因此淄博白瓷白中泛黄。淄博窑原材料的局限性和以满足民用为主的日用陶瓷生产特质决定了白瓷没有更深远的发展。在淄博陶瓷史上,白瓷的生产如同昙花一现,却丰富了淄博陶瓷的生产类型和式样,拓展了制瓷工艺和空间。

五、青瓷到鲁青瓷、华青瓷

淄博地区没有高质量的高岭土,因此淄博地区的白瓷生产时间短,产量较小。至近现代,淄博人从材料学的角度,科学研发出高滑石瓷——鲁青瓷和合成骨质瓷——华青瓷。

1.鲁青瓷的生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淄博地区的材料研发主要立足于山东附近的原材料,淄博没有大量适宜白瓷烧制的粘土,但山东烟台栖霞地区有大量的滑石矿,栖霞滑石最早用来制做电瓷,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生滑石呈片状,未经煅烧很难成型,煅烧后白度高、透光性好、晶体多、强度高,但可塑性差,热稳定性不好。如果烧成温度不够,坯体吸水性很高。综合滑石的优缺点,在博山陶瓷厂、淄博瓷厂、山东硅酸盐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下,终于合理掌握了滑石在坯料中的配比,烧成各方面性能良好的高滑石质瓷。高滑石瓷以滑石、粘土、长石为主要原料,烧成温度在1290-1310℃,成瓷后瓷胎由“方石英、顽辉石与玻璃相组成”。滑石的用量约70-75%,生滑石先球磨约20小时后榨成泥饼,在匣钵内煅烧至1200℃,并保温6小时(目的是破坏其片状结构),然后单独球磨一段时间,再与其他组分混合球磨制成泥料。长石(钾长石)含量约为10%,粘土含量低于20%,粘土过多会影响瓷器的白度。滑石瓷烧成范围窄,高温可塑性差,烧成时容易变形,一般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高滑石瓷的白度、色调、半透明度、吸水率、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一般日用细瓷的水平。淄博产高滑石瓷可以烧制乳白瓷、鲁青瓷、象牙黄瓷三个品种。鲁青瓷系在高滑石瓷胎上施含铁、钡的长石釉,采用还原焰烧成。因釉面青翠光润、晶莹欲滴,既有中国传统青瓷的特色,又有莹绿明快的独到之处,并为山东所创,故名“鲁青瓷”。赵朴初先生曾经用“光滑朗润鲁青瓷,疑有仙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4]来称赞鲁青瓷。

鲁青瓷的研发是淄博青瓷的创造性发展,或许是源于中国人对玉文化的崇敬,淄博人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青瓷,1977年淄博为北京饭店日式餐厅生产鲁青瓷餐具,被称为“打不破的瓷器”,从而享誉全国,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6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淄博的鲁青瓷是淄博陶瓷材料创新的初探,这一成功的尝试激发了淄博陶瓷在材料研发方面更深入的拓展。

2.合成骨质瓷的生产

骨质瓷又称骨灰瓷(Bone china),是以骨灰、高岭土、长石、石英为原料的“磷酸盐-高岭土-石英-长石”系统瓷(图6)[5](P22)。骨质瓷早在19世纪初由英国人试验成功,1821年,骨灰瓷的比例被“标准化”,国际上认为骨灰含量达46%的坯料(现在骨质瓷新的国际标准是骨灰含量36%以上),能生产出最好的骨质瓷。早期的骨质瓷使用的是动物骨粉,骨粉脱胶后经高温煅烧,再加入到粘土,长石,石英的坯料中。骨质瓷同样需要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成的烧成工艺。烧制出的白瓷白度可达80度以上,具有白度和透明度高的特点,产品薄而规整,釉面光亮,呈暖白色,针孔少,属于高级细致瓷,但热稳定性较差。

图6 合成骨质瓷

骨灰瓷以磷酸钙为助溶剂,磷酸钙本身的熔点并不低于1743℃,它的助熔作用主要是能与石英、高岭土共熔,且共熔温度为1290℃,骨灰瓷坯料的组成点接近于共熔点,所以烧成范围窄,烧成温度必须控制在1280℃以下。所以骨灰瓷一般也采用二次烧成。在1250-1270℃以下将坯体烧结,瓷胎经抛光处理后上低温熔块釉再经1080-1120℃低温釉烧。烧成后瓷胎由“方石英、钙长石、莫来石、玻璃相”组成。国际上骨质瓷仅英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少数国家生产。中国1970年代初,河北唐山最早研制,1979年山东淄博开始研制,1980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6](P177)早期骨质瓷中使用的骨灰是动物骨粉,先将动物骨头经蒸汽蒸煮后,除去杂质和油脂,再装入匣钵内经1100℃煅烧而成。动物骨粉属生活废料,使用动物骨粉制作陶瓷是相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产链,但高品质的骨质瓷对动物骨的要求相对也很高,因为牛骨、羊骨、鱼骨中磷和钙的含量不同,成年动物骨与幼年动物骨的钙磷比也不同,在陶瓷生产中很难要求每一批动物骨的成分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每一批动物骨粉制成的骨质瓷在高温烧成后都可能呈现不一样的烧成结果。

近年来为提高生产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提出研制新型骨质瓷,即尝试用其他含磷酸钙的材质代替动物骨灰,坯料中磷酸钙用量占30%-50%,其余部分为长石、石英和强可塑性的高岭土。上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new bone合成骨瓷,即使用合成原料代替动物骨粉,化学实验中碳酸钙与磷酸反应后生成磷酸钙,与动物骨粉的成分相似,同时合成骨质瓷的原材料不会受不同批次动物骨中磷和钙的比例变化的影响,坯体性能更加稳定,但成本较高。1999年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也研制成功合成骨质瓷,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同年,合成骨质瓷在淄博地区投入生产。

华青瓷是合成骨质瓷,是淄博窑又一创造性青瓷,鲁青瓷和一般青瓷的发色是靠釉中氧化铁的还原烧成发色,而华青瓷是靠胎体发色。相比国内外其他产瓷区的乳白色(或奶白色)骨质瓷,华青瓷在泥料中加入了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因此,华青瓷的发色是靠氧化铜的氧化烧成发色。氧化铜在氧化气氛下呈绿色如汉代铅绿釉,在还原气氛下呈红色如釉里红。但氧化铜在高温烧成时极不稳定易挥发,华青瓷的创烧是近代淄博窑长期从事材料研发的结果,为中国陶瓷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华青瓷在2018年作为青岛“上合”峰会国家领导人指定用瓷(图7)。

图7 2018青岛上合峰会用瓷—华青瓷

纵观淄博窑青瓷的发展,可以感受到淄博窑不断创造的拓展性精神和淄博陶瓷返璞归真、至美若缺的气质美。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淄博窑的创造性烧制还将继续,中国陶瓷的多样性发展还将继续。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陶瓷器生产,是大众所向的,具有朴实无华的创造美。

猜你喜欢
釉瓷白瓷釉色
石湾窑釉色对石湾陶文化的影响
佛山陶瓷(2023年11期)2023-03-07 06:05:51
陶瓷玩具
寻根(2022年5期)2022-11-24 09:41:04
如意
宝藏(2021年12期)2022-01-15 04:19:28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陶瓷学报(2021年3期)2021-07-22 01:05:38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陶瓷学报(2021年2期)2021-07-21 08:35:04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20年2期)2020-08-04 09:58:18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32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