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评析

2020-06-30 10:12陈金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连续性城市化物种

陈金华

[真题呈现及简析]

(本大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エ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简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本题关键要扣住“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一概念。据材料第一段最末一个句子,可知A、B、C三项所述均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表征。而从材料第二段“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可知,D项内容“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是城市化的后果,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但其本身并不属于(不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直接表现。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简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与比较辨析能力。由材料首段第二句“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可知,“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是“加剧”而非“缓解”了生物多样性危机,故A项不符合文意;从材料末段末句可知,学者关注的是“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故C项转述有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应对策略”,故D项于文无据。

[答案] B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掲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論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简析】

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比较与辨析能力。B项曲解原文意思,材料二第四段说“动植物……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精心维护”的对象是“花园”,并不是说城市中的生物都“得到了精心保护”。

[答案] B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简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和比较辨析能力。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有C项的表述符合两文文意。而其余三项,A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的表述于原文无据,文章并未提出这一观点;B项“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中“忧虑”概括有误,材料二第二段引文中,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的速度感到的是“惊叹”与“不可思议”,并无“忧虑”;D项“看法相似”的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三段认为“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而材料二第四段则视“热岛效应”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两则材料表达的看法是对立的。

[答案] C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含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简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比较和辨析能力。A项表述歪曲了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见积雪是利于植物防寒的,植物要抵御的是“夜间冰冻”而不是“积雪的覆盖”。

[答案] A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答案要点]

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简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归纳、概括能力,考查依据观点信息提出新见解新思考的能力。本题共两问,第一问需要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分别归纳、概括出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上可重点着眼于各则材料的首尾段,根据总领或总结性的语句进行提炼概括。第二问主要是针对三则材料的观点提出看法或思考,角度可以是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或共进共退,或相互关联影响的关系,然后据此适当加以阐发。

【综合分析说明】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围绕某一对象、话题或主题,多角度多维度地提供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材料的阅读,其中的材料有文本、数据、统计图表及图标等。在阅读考查时,材料的组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文本组合,或图文组合,或表文组合,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对象、话题或主题。这些材料单一看是独立完整的,整体看又综合地表达更丰富的信息,材料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调换材料顺序仍可表达原来整体的信息,因而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它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归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畴。

北京卷自2015年开始,已连续多年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从纵向看,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材料类别稳定,5年的选文均为文本材料,未出現过图表材料。文本材料多关注前沿科技,渗透家国情怀,渗透科教兴国理念,关注科技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旨归。题目分值也总体稳定,2019年赋分虽略减少,但仍达22分。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9年的一道主观简答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梳理整合和归纳概括,占7分。试题的考查能力点稳定,除个别年份(如2016年第4题)考查了“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外,其余年份均以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为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这一考查指向,是与当前信息海量呈现的背景下关注信息筛选整合、比较辨析的阅读情形呼应的。说到变化,则是2019年的材料总文字量和考题题量比前几年略有减少。这主要是涉及全卷结构与考查点调整的问题(2020年高考,北京卷将单独设置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板块),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本身看,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此外,还有横向视角的比较,主要是与全国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比较。全国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始于2017年,北京卷这一考查比全国卷早,且两者有较大的不同。

首先是材料组合形式不同。北京卷是文本材料组合,材料类别相对单一,全国卷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是“文本+图表”组合,材料类别更为丰富。

其次是文字阅读量差异较大。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文字量即使在逐年递减(2015年为2490字,2019年为1870字),也比全国卷总体稳定在1200字左右的阅读量要大得多。

再次是试题与材料结合出现的形式有别。北京卷总体上是每一则材料后均有试题对接,体现出材料与试题“一对一”对接(客观选择题)和“一对多”对接(主观简答题)的特点,而全国卷则是在所有材料全部呈现之后再针对某一材料或多则材料综合命制试题。相对而言,北京卷“一对一”对接的形式,因干扰因素相对少,较有利于考生筛选、比较和辨析等关键能力的发挥。

最后是题量与分值差异较大。北京卷一直保持在6题22分以上,而全国卷稳定在3题12分,在考查力度上北京卷明显更大。

文字量、题量与分值的不同,主要与两卷考查板块的设置差异有关,北京卷2015-2019年不单独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因而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有所加强。

要注意的是,虽然北京卷和全国卷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组合形式和考查力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因为都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两者的考查背景和能力指向是一致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和信息提取速度,强化对设题陷阱方面必备知识的掌握,加强对信息筛选整合、比较辨析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形成内化为己的综合能力,做到答题既快又准。

猜你喜欢
连续性城市化物种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丽水发现新物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连续性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