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录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一段对话,谈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对这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分别持有四种态度:对子路,孔子“哂之”,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冉有的理想,文中用“叹之”来表现,孔子认为冉有说的也是治理国家,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礼乐教化之事,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君子来做,自己不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而且谈的也是治理国家之事,完全可以大用,可是公西华却只是“愿为小相”。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没有让孔子满意,而对另一个学生曾皙的观点,孔子却极其赞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回顾孔子与曾皙的这段对话: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为何极为赞同曾皙的观点?宋人黎靖德在《朱子语类》中说:“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宕。”清人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说:“四人四段事,末节在曾皙口中与夫子一齐会合,补明‘哂由之故与三子之可取,而‘与点之故终未明也……”黎靖德认为曾皙的意思与庄周相似,方宗诚认为文章并没有把为什么赞同曾皙讲清楚。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是如方宗诚所言并不明了,还是如黎靖德所言曾皙有庄周之意趣,抑或是有其他原因?仔细分析,这句话很关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这句话,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有七处注解,分别是“莫春”“春服”“冠者”“童子”“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教材相配套的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是:“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孔子赞成曾皙,难道仅仅是因为“洗洗澡、唱唱歌、吹吹风”这么简单的事吗?再把目光锁定在“舞雩”这个词上。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有相关注解:
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东南。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
可见,曾皙说的这句话与鲁国求雨祭祀有关。关于“雩”“雩祭”,《论衡·明雩篇第四十五》中也有一段阐述:
《春秋左氏傳》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春雩废,秋雩在。故灵星之祀,岁雩祭也。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夫雩,古而有之。故《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夫如是,雩祭,祀礼也。
孔子赞同曾皙,正是因为曾皙所言的“雩礼”“舞雩”。旧注,鲁国曾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最早是国家实践礼的一种行为。春秋早期和中期,对于社会秩序是有一整套规范的,这是对礼的一种维护。比方说,诸侯在大门内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上,而大夫在大门口就只能用帘子遮挡,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这就是礼。类似的,天子可以用八列、六十四位乐工舞蹈,天子那里撤除祭品的时候可以唱《雍》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等,可是世卿、诸侯等都不能这样做。
在孔子的治国理念里,为什么提倡礼那么重要?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但是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孔子大力提倡“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追求“天下归仁”,认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他希望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从而达到最高政治理想——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仅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传说中尧舜时代的理想化社会景象,也是孔子与曾皙憧憬的最高理想。
让我们温习一下孔子问弟子们的那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你们将会怎么做?”四位弟子中,子路治理国家未谈及“礼”;冉有和公西华对礼乐教化之事则不够重视;而曾皙所言,正是春秋时期国君求雨时主持的祭祀礼,这是君主政治行为的一种表现,是夫子倡导的以礼治国理念的实践。与其他弟子的回答相比,只有曾皙的回答与孔子治国以礼的主张一致,并且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够把“礼”放在第一位,扛起夫子以礼治国的大旗,所以孔子听后不由自主地喟叹“吾与点也!”——这是儒家思想治国的理想境界,克己复礼,天下大治,百姓的生活才会如此和乐,这与黎靖德认为的曾皙的观点有庄周之意趣,区别还是很大的。所谓“吾与点也”,喟叹的真意大概是“知我者——点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