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富菊
【摘 要】儿童礼仪教育的价值立场应是“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本性、社会性及文化性。儿童礼仪教育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上应回归儿童本身,以儿童生命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儿童的在场、游戏和生活三个角度回归本真。
【关键词】儿童礼仪教育;儿童本位;儿童生命;结与解
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自古以华夏礼仪文明闻名于世界。那么,究竟如何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
一、儿童本位:儿童礼仪教育的价值立场
儿童礼仪教育的价值立场应是“儿童本位”,即把儿童放在儿童礼仪教育的核心,以儿童为主体,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和社会个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意味着尊重儿童的本性、社会性及文化性。
(一)儿童的本性:未完成性和可塑造性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儿童发展的走向,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只有方向正确的教育,才能增强儿童的善与礼,儿童才能择善而行,从而促使儿童内在品质的提升,获得幸福而正直的生活,这便是儿童礼仪教育的存在价值。
(二)儿童的社会性:由自然人转变为道德人
礼仪教育需要扎根融入儿童的生活,将儿童的礼仪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向着“道德人”方向发展,从而构建充满人性和道德的社会。
(三)儿童的文化性:文化是儿童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礼仪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用“礼”浸润儿童优秀的品性;另一方面儿童需要赋予“礼”以时代的特征,转化为适宜于当下的儿童礼仪,让“礼”顺应时代发展,焕发蓬勃生机,从而实现其文化性。
二、实践之结:儿童礼仪教育的现实审视
目前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儿童礼仪教育未能把握住儿童本位的价值立场,走向了异化,不再以儿童为本,未能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出发,未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和社会的个体。在礼仪教育中儿童失真,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被忽视,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被抹去,具体表现在儿童礼仪教育的边缘化、模糊化和工具化。
(一)儿童礼仪教育的边缘化
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重视知识学习的心理写照,也是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表现。而儿童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儿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某一领域、某种知识的灌输。因而导致礼仪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逐渐被边缘化。
(二)儿童礼仪教育的模糊化
通常成人对儿童的礼仪教育只在某一个活动或一个生活细节中进行教育,对儿童礼仪行为的追踪和强化长度不够,忽视一系列连续性、递进性的教育内容和行为,没有关注儿童都真正地将礼仪教育内容内化到日常行为中去。
(三)儿童礼仪教育的工具化
在评价儿童行为的时候,成人通常以自己的标准对儿童行为是否符合礼仪标准进行评价。在说教和片面化的评价中儿童是被动的,儿童所追求的并不是礼仪本身,而是成人的口头表扬或惩罚的规避。礼仪教育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被动的,从根本上背离了礼仪教育的本质,儿童礼仪教育已被工具化。
三、回归本真:儿童礼仪教育的路径选择
儿童礼仪教育在于引导儿童主动建构有品质的生活,自覺地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儿童礼仪教育要以儿童为本,回归本真,即回归儿童的在场、回归儿童的游戏、回归儿童的生活。
(一)回归儿童的在场
儿童与礼仪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存在,儿童在与礼仪的互动中实现生命的在场,以获得外显的发展和内心的圆满。因此,儿童生命的在场是儿童礼仪教育的价值基点。回归本真的儿童礼仪教育要求树立以儿童生命在场的教育理念,以儿童生命的发展作为儿童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将儿童当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放在礼仪空间中。
(二)回归儿童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将礼仪教育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追踪儿童是否内化,讲礼仪外化为行为。如角色扮演游戏是儿童进行礼仪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角色游戏学会家庭礼仪,用餐礼仪等。儿童礼仪教育回归儿童的游戏,可以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可以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精神性功能。儿童可以在游戏中自觉地产生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
(三)回归儿童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儿童一日生活活动蕴含着礼仪教育契机,从入喝水、盥洗、如厕、进餐、游戏等都可以进行礼仪教育。儿童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而不断生成新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儿童礼仪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将礼仪教育视为儿童与生活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结果,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