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孟婷 古晨玉 张子营
(郑州市骨科医院骨肿瘤骨病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以人工髋关节替换病变髋关节的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头骨折等疾病,被誉为骨科发展的里程碑,但其术后并发症诸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影响手术效果和髋关节功能恢复[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常规护理干预以患者意愿为原则,多数患者术后因害怕疼痛拒绝早期下床活动,影响干预效果[2]。早期下床活动以术后24 h为下床活动干预时机,能提高患者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2]。但其能否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假体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研究报道观点各异。本文观察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共计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10±6.53岁,髋关节症状病程6.30±0.74年,半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25例,骨性关节炎9例。
对照组患者共计52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10±6.13岁,髋关节症状病程6.76±0.768年,半髋关节置换术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头坏死23例,骨性关节炎1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60岁;首次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等临床症状;近期未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史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时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宣传单或口头宣教使患者了解、认识到相关手术知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粗细、荤素搭配,按需摄入,戒烟、戒酒。
术后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患者术后卧床过程中在双腿之间防一软枕,患肢外展中立,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运动和踝泵运动;术后1周开始逐步下床行走训练。干预30 d。
1.2.2 早期下床活动干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早期下床活动干预。
1.2.2.1 术前指导
告知患者手术方案、术后康复理念,并指导患者术前掌握康复训练方法。
1.2.2.2 术后康复训练
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度、肌力、生命体征、疼痛及对早期下床活动干预的态度。然后根据评估内容制定护理计划,包括疼痛管理和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分期,分为2个阶段。
第1阶段(术后1~14 d):术后第1 d,患者下床活动前仰卧位做踝泵运动、患肢内收缩及外伸展、腿部屈伸等训练,每组训练20次,完成后将床摇高45°使髋部弯曲30 min;帮助下床活动:按3个30 s标准帮助患者下床,术后第1 d下床站立2次,每次3~5 min,第2 d使用助行器向前走动20~40 cm,每日2次,后逐渐增加距离和时间,第5 d开始离床活动。第2阶段(术后15~30 d):逐渐将日常活动引入训练中,如床椅转移、上下楼梯,站位到坐位等,整个训练过程加强患者对髋关节禁忌动作的认知。干预30 d。
1.3.1 人工髋关节功能
使用Harris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通过对患者疼痛、髋关节畸形、功能性活动及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人工髋关节功能越好。
1.3.2 生活质量
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评估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3.3 并发症
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髋关节畸形、功能性活动及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人工髋关节功能比较(±SD)
表1 人工髋关节功能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疼痛(分) 髋关节畸形(分) 功能性活动(分) 髋关节活动度(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52 35.68±4.97 41.62±6.70#* 3.70±1.12 3.86±0.48#* 23.40±2.97 34.98±2.67#* 2.42±0.75 4.45±0.53#*对照组 50 36.72±8.68 38.70±4.95# 3.57±1.18 3.51±0.62# 23..30±2.73 29.52±2.51* 2.55±0.69 3.63±0.42*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GQOLI-74量表评分比较(±SD)
表2 GQOLI-74量表评分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心理功能(分) 社会功能(分) 物质生活状态(分) 躯体功能(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52 43.04±5.47 62.56±8.24#*35.42±5.10 49.70±7.11#*46.54±8.26 53.46±8.31#* 38.51±5.60 59.35±7.70#*对照组 50 43.43±5.66 55.61±7.70*36.12±5.22 44.15±6.32*46.49±7.72 47.38±8.72# 39.00±5.21 51.67±7.16*
并发症包括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和疼痛等。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髋关节疾病如股骨颈骨折、肿瘤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髋关节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3]。
然而,术后患者常因手术创伤应激及疼痛等不愿早期下床活动,以致康复时间延长,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早期下床活动干预是在患者术后第1 d开始进行干预,通过相关康复训练措施,改善肢体功能,恢复关节灵活度[3],但其是否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尚无统一报道。
早期下床活动干预主要分为肌力训练、髋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及后期步态训练。通过对髋周肌力进行训练,可维持髋关节稳定性,减少后期干预强度增大时假体松动的危险[4]。早期下床活动干预通过外伸展、腿屈曲及抬高床面等方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灵活性,通过下床站立、离床活动等进行步态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促进患者康复[4]。
Harris评分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常用于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小于70分为差[5]。在本研究中试验组经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后疼痛、髋关节畸形、功能性活动及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应用早期下床活动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制动或活动量不足的情况下,关节疏松结缔组织会逐渐变为致密结缔组织,影响关节功能。而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在患者术后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肌力、病情、疼痛等进行科学评估,并于术后24 h对患者进早期活动干预,并逐步增加活动量,防止关节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6]。
患者术后疼痛、活动障碍等导致患者自尊心受损引发患者自卑、焦虑等情绪,过度的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多个生理系统,影响患者恢复,而恢复不良又加重患者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GQOLI-74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对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4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在本研就中试验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早期下床活动干预通过对患者肌力、髋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及后期步态训练,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心焦虑,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7]。
在本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与张琨[8]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活动功能,促进人工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