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 要:通识教育是教育高等阶段出现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完整的人”为目标进行的大众、自由、开放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高校引导大生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协同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更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知行统一。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
在我国,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识教育课的核心与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但外界对于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功能、联系与区别一直都存在争议与误差,这对我们进行通识教育探讨产生影响,对高校如何开展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产生分歧,二者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实践性与理论性没有相结合,协同效应得不到突出增强。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与内涵
通识教育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苏格拉底最先提出自由教育,这是一种公民的、集体的自由。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哲学家们的言行都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作为公民要享受的自由必须是服从于城邦、服从于集体的自由。后期的自由教育逐渐演变成通识教育,最先提出通识教育的是美国博得学院的教授帕克德,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因此,通识教育最开始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非专业的、覆盖全面的教育,它是追求“完整的人”的教育。
近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越来越热,我国学者李曼丽综合国内外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观点、表述之后,对通识教育内涵做出以下界定:“简言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直到今天,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表述,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地区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各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运用也会不同。
(二)通识教育的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general education,其中的“general”指的是所有人,意味着没有国界、没有等级与阶层划分,是一个未携带社会意识形态的词汇。在大学里,它不为某一特定专业与学科代言,也不具有精英主义,它是让我们成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物,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3]”的素质教育,它是民主平等的教育。
第二,通识教育课程分布具有交叉性。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和博雅学科为主要学习科目。发展至哈佛大学则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修辞、希腊文、阿拉伯文、教义问答的神学、历史、逻辑、雄辩论、伦理和政治、植物学、天文、数学十二门科目的自由教育课程内容。 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则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民族、自然、科学等内容相互交叉融合。
第三,通识教育具有自由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涉及多,涵盖的教育内容也多,学生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选择时的选择范围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接受教育特点、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同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进行教与学,多媒体教育资源丰富且具有时效性,渠道便捷,有利于加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后,通识教育课程的上课氛围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专业课而言更为自由宽容,通识教育课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兼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學习环境下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
二、通识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
现阶段对于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有以下回答。第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于通识教育课,是通识课的一部分。第二种,通识教育课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两者都是高校出于同一教学任务与教学立场展开的课程,选用的教师都是相同的教师,教学内容也是一致。
(一)教育目标一致
通识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为了培育“完整的人”而开设的课程,都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出发,从各个方面引导与完善人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课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弊端, 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 从而培养心智健全、 素养深厚、 视野开阔、 知识贯通、 善于学习、 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4]”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因此,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的。
(二)教育对象一致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是以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两种课程围绕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识教育课程是非专业性课程,并非某一特定领域、特定专业、特定学院才能开展的课程,它是为了提高整体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而创立的课程,是对过分强调精英教育、专业教育而出现的忽视人文教育的弥补,是全体大学生都要选择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所有大学都要开展的公共政治课,是属于必修类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领他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两种课程都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