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洋
摘 要: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阐述“双元制”班级在手工加工学习领域课程中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将数控专业导入“德国双元制”领域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改革思路,探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双元制;领域课程;手动加工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在德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崛起的“秘籍”。多年来,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我校充分吸收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思想精髓,在2015年成立了柳州市首个“双元制” 中职试点班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015级1班。经过5年的摸索、诊改和创新,探索并实践了适合本校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摸石过河,现学现用
在提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初期阶段,学校的老师很多还持观望态度,中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型进行教学,单一学科教学尚且没有学透,引入综合性的领域课程是否能吃得消?老师的能力要求也由原来的纯理论、纯操作型教师提高到了理论+实践的综合型教师,老师们的能力是否跟得上?
虽然面前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还是选择走出舒适区,去试一试。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所谓职业教育,教育的学生必须能适应现代职业需求与先进企业文化。于是,我们先组织老师下到企业进行调研,再邀请德国专家、企业代表到校参观和指导[1]。听取现代职业变化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先进企业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并根据调研分析、素养和能力要求制定“双元制”各领域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有了人才培养方案就有了目标,接下来该做的就是怎样完成目标。我校斥资35万先后4次邀请德国专家到校指导“双元制”领域课程,所涉及项目涵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法培训、评价体系建立、工作页开发和实操课授课等多个内容。最终制作了零件测绘及零件建模、用手动工具加工零部件、用普通机床加工零部件、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机床的维护和检查、准备和实施单件生产的加工任务、批量生产加工流程的组织和监测,七个领域课程的载体和工作页。各领域课程所涉及内容囊括了钳工、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金属材料、机械基础、车工、铣工、数控加工、电工基础和机械加工工艺等单一学科中企业提到的实用性内容,去掉了原学科课本在企业实际生产中不常用甚至不会用到的内容。确保学生学有所用,所学有用!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人师表当先行
有了目标和“强力武器”,那么就轮到“士兵”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水岭是很明显的。处在“舒适区”的教师不想也不愿意走出来尝试新事物。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我校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开展教师技能比赛,教师通关考核项目,专业教师理论实践轮流上,文化课教师教素养等方式促使教师“不敢懒”、“不想懒”。同时,邀请德国专家到校指导,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双元制”试点高职进行学习和深造,要求教授领域课程的教师必须提前在假期间独立完成领域课程的载体加工,确保教师授课的质量。
四、更新理念,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了理念,设定了目标,准备了课程,训练了教师接下来就是把“双元制”用起来的时候。与国内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德国双元制”领域课程的学习是综合的,发散的。他有一个特点是“用到哪,学到哪”,学生不需要在实操前学习大量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不用担心学会操作后由一张冷冰冰的试卷决定期末的成绩是否合格。整个学习的过程秉持着一个理念:学有所用,所学有用!每一次的学习和作业都会留存记录并作为参考和佐证,决定期末是否成绩合格[2]。教师通过理论+实操+平时表现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保证学生的每一份成绩科学、多元、客观。
五、职业教育,重在职业
“德国双元制”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能和企业无缝对接,学生的职业感特别强烈。而在国内,真正能做到校企“订单式”无缝对接教育的寥寥无几,最大的阻碍在于评价体系的建立。一些学校认为的“优秀毕业生”可能在企业眼里只是“普通角色”。究其原因则是社会上没有对职业学校的“统一标准”,职业院校中的“清华、北大”还没出现。在这一点上,目前我校正致力于打造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组成的三方评价体系。学生的能力不再由教师一人评定。考核标准和评定方式分别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三方统一制定。学生考核由学生在家里或是学校进行自评,教师在学校进行课程考核,企业在工厂由企业专家进行评价。再根据各方评价形成一份综合能力报告单,达到有理有据,权威客观的目的。
六、多点开花,不断提升
自2015年以来,我校“双元制”领域课程由2015年的一个试点班,再到2017年全面铺开,现在已经发展成整个机械类班级的常规化课程已经经过了5年的时间。在这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数控专业机械类的毕业生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由不对口的电子厂变成了大型国企东风柳汽、柳工,学生比赛级别由市级变成了区级,毕业方向由单纯就业变成了对口升本、升高职。证明了“德国双元制”的领域课程是符合职业发展规律和中职学生学习的模式。
七、螺旋诊改,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学习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建立大大小小的“8字螺旋”,既能激发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又能联动产生新的动能,使学习、创新成为自身需要、自发行为,使得组织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同步得到提高。虽然,“德国双元制”的领域课程,让我校在机械类和数控类学生的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扶强不扶弱和强强联合是大趋势。因此,我们在“双元制”领域课程的基础上引入“8字螺旋”诊改理念,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双元制”领域课程在企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3]。
八、正视问题,虚心改进
学无前后,达者为先,在“双元制”领域课程的路上,我校还属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向一些做得比较早的学校和企业学习先进理念,更要向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和企业学习他们的方法。切忌故步自封重回“舒适区”。
九、结束语
“数控专业全程导入德国双元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实施,是现代中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它必会大力促进现代中职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打造综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走进市场,做到职业教育真正“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李敏.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职业院校数控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2).
[2] 燕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习模块设置与启示[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1).
[3] 毛煥宇. 基于双元制模式的软件专业实训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新通信, 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