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创新研究

2020-06-29 11:21洪春蓉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协同发展

摘 要: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布局新时代,随着思政实践教育的地位提升和志愿服务的显著成效,在提升精神、价值,养成符合社会品德的新公民的共性功效中,进一步开展志愿服务与思政实践教育的异同分析,把握两者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提出组织结构、内容(项目)体系、协同运行机制为一体的志愿服务和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发展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发展

一、引言

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教育战略布局,内涵式发展成为教育提质的常态,新时代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挑战,相对专业知识教学推动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思政形成的精神力量具有推动人民幸福和社会文明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地位近年关注逐步攀升,思政传统教学与新时代新需求新挑战的抵抗加剧,时代性、实效性、创新性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急需打破的瓶颈口;然而职业教育倡导的职业型技术化人才培养趋向,又进一步弱化了思政教育在高职的地位和效果。在大思政的概念背景下,除思政课堂主阵地研究,日常思政实践教学成为研究热潮,“实践育人”更是被作为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备受关注。在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的多种途径中,志愿服务因把守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一线使命,具有较强的育人属性和时代诉求,强大文化生命力及时尚象征备受青年青睐和社会支持,因此聚焦志愿服务这一实践主题,开展思政实践育人协同发展创新研究,有利于为人才强国战略布局和国家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提供高质量育人服务。

志愿者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文献研究还是政府话语都指向两者有以下几大联系:一是志愿者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二是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三是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文明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发现两者在我国教育功效的演变中,教育使命和教育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实践过程中又互相扮演条件和支持手段,随着时代变迁两者内涵也不断拓展深化,作为独立个体在各自领域不断改革赋能产生显著正向成效。学者曾试着从精神、功能、联系等多方面解析两者之间的强关联,但是有关高校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少,源于两者属于两条不同的体系路线,两大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同的困境。实际工作中高校志愿服务虽是思政实践教育的有效平台,但是相比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高校志愿者服务成绩和评价都比较落后,而相比思政实践教育,思政参与高校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支持路径,一方面从学校治理角度来分析,志愿者管理被当作一项成本,成本与回报有效循环,才能保障高校志愿者项目提到战略高度且不被流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神秘象牙塔的打破,市场化,开放性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主要挑战和机遇,现代化职业体系离不开产教融合常态发展,政府、市场、学校之间的结构关系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总的来说有关志愿服务、高职思政教育几大主管主体并未形成合力,无论是高校还是地方部门的管理者对志愿服务和思政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相对匮乏。

二、志愿者服务与思政教育的异同分析

思政教育新时代使命在于塑造培养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理想人格和行为实践。而有关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志愿者育人功能、志愿者意义的相关研究,都能发现志愿者通过实践能够得到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提升。两者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青年成长的有利工具,分析两者的异同对于开展协同运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差别分析

分析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的差异,两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主导对象不同:从大环境来分析,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但隶属不同国家行政部门,思政教育统属教育部,青年志愿服务统属团中央。从学校操作层面分析,一个归属教研室,一个归属党团部门,分置在学校系统的两条路线。人员层面分析,思政实践活动主导对象为思政教育队伍,志愿者活动主导对象为党团管理队伍,一个为专业思政老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另一个为党团领导的二级学院书记、辅导员为主的行政团队,不可否认,在高职院校存在一人多岗的双重性,但隶属不同部门,就形成了各部门不同的活动管理方式。实践内容不同:思政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政实践活动专题突出,结合第一课堂特征往往具有专业性、理論性等特点,通过文献梳理近年思政实践客体活动也正在往社会性靠拢,讲究学中做。志愿者活动体现社会性,贴近生活需求,具有时代性、奉献性等特点,讲究做中悟。面临的问题不同:新时期思政实践活动地位不断强化,但从第一课堂的教学安排中不难发现活动落实缺乏人财物保障,课程性质+安全责任,思政实践课社会性活动和团体性实践效果受阻,为提高思政教育改革学者提出思政实践课程创新,虽在形式上逐步丰富和社会化,但在落实和质量上都需要不断努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实效性具有明显的弊端;志愿活动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历经机构成立、法规设立、全民活动、普及教育的象征性时代发展标志,成功的社会性志愿活动让志愿者文化一炮而红,然而高校志愿活动在实际运作中文化育人功能效果不佳,系统性、专业性、品牌化、长效性缺乏,体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不充分。参与对象不同:高校思政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服务的是在校大学生,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逐步延伸到毕业生教育和全过程教育。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有两种行径模式,一是从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该种模式特征在于受到部门支持,但是往往设有门槛和名额限制,面向志愿加入的学生,优先针对党团积极分子和优势群体,而服务对象则侧重社会服务。二是自下而上的个人、团队、社团等自发活动模式,由兴趣、愿望、精神当作凝聚点,服务对象和参与对象具有相当弹性。

(二)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共性分析

随着思政实践教育地位的重视和关注,志愿者服务成为思政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进入思政育人视野,志愿服务的社会性和发展性以及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与思政教育目的具有高度契合度和互助性。学者曾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角度解析两者的精神、目的、功能共性,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上层精神层面的共性,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品性的共同目的,两者在实践层面还具有以下共性:都要符合教育规律,即解决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主动性,挖掘内生力;都要符合时代特征,顺应社会形势,满足多方需求;都是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思政的课程体系,还是志愿者的服务体系,都在三全育人指导下提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达到育人目的,需要多方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设计。都具有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不同思政实践教学其他类型活动的单项性、间段性和附属性,志愿服务自成体系具有延续性、发展性和独立性。都具有持续发展的创新空间,基于对两者功效肯定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创新空间既体现在两者新时代内涵的不断延伸,也体现在实践中两者对时代变化所反应的适应能力,改革创新为两者进步不断输出动力。

由上可以发现志愿者服务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实际的育人活动中两者实践活动又存在较多的不同,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联动,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目的,最终提高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的能力,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系统的项目内容设计以及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三、志愿者服务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建议

(一)直面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优劣势,创建有效组织结构

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做出了有利贡献,由国家行政部门组织发起的志愿活动成果显著,实践性强,但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志愿者活动资源整合能力弱,目的性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师生参与体验感受差,因而出现形象工程的负向评价,除了缺乏系统科学的志愿活动设计,更为关键的是缺乏一套适合高校系统运作的组织结构制度。正如前文所说志愿服务是思政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其他传统课堂实践和创新型实践活动相比,其良好的大环境、契合度及实效性更能满足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层次,为更好地发挥高职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功效,从两者优缺点和问题入手,既需要提高志愿服务的理论引导,也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结合社会志愿活动的成功经验,满足两者统筹管理的机构还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因而理想的组织机构应当是地方政府、地方思政教育部、地方团委、高校共同参与;地方政府主导,思政教育部、团委、高校共同组成的联合体,高校担任主要执行部门,这一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克服社会变动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增强高校社会参与力和资源整合力。学校层面沿袭高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下形成校团委和思政教研中心的机动服务组织,响应地方政策和项目系统讨论编设高校志愿服务实践体系。打破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壁垒,接轨社会的同时整合力量提升思政实践教育下的志愿服务质量。

(二)创新志愿服务专项思政实践内容设计,提升育人服务专业性

为了提升思政实践育人功效,学者提出思政实践学分制、考核制、课程制改革的建议,但课程化伴随一定负面效应,可能加重思政实践的落实难度和实效性困境,不同于理论技术性课程,学生思想境界的知行合一难测量,并非自愿或者由内而发的实践活动甚至加重功利性和负向体验。基于志愿服务专项思政实践内容设计主张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深度和广度结合。符合教学规律是指基于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形成活动前的理论指导-形成正确认知,活动中的技术指导-加深过程体验愉悦感,活动后的升华领悟指导-内化于心。深度是指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基于志愿服务进行内容主题的体系化设计,形成符合时代的志愿者服务。深度还应当体现在内容主题的延续性上,体现在对项目进行有效考证和包容度上,如敬老院探望老人志愿活动,是一项单一活动内容,深度则体现在围绕敬老院里的老年群体或基地,进行系列活动设计,改变探望抚慰的单一活动输出,提炼老人服务档案建设、心理测评、心理建设、生命引导、身体康复锻炼等深度志愿服务。广度是指结合高校志愿者实际情况,进行志愿服务概念的延伸,摒弃将志愿服务设定为向大社会和谐文明无偿奉献,质疑否认校园内的小社会志愿活动,实际工作中校园内部志愿活动由于小规模、内部化、短浅化使师生在志愿服务认识上有众多分歧,“五水一治是志愿者服务,校园环境整治是免费劳动力”志愿服务的错误认识,在行政领导下进一步演变为被迫的“形象”工程;广度还指参与人员的拓宽,落实人人都能参与,鼓励多元多层次多模式协同运作,针对高职院校,更应特别重视弱势学生群体的扶持,为困难生自我提升打通路径。

(三)构建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执行质量

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离不开基本运作机制的推动,为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需要构建部门联动机制、信息联动机制、志愿服务协商机制、师资队伍共建机制、保障机制,综合从保障和支持入手创建两者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部门联动,高职思政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监管乏力、培养碎散化等现象,为提升思政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协同发展,深化高职学生校与社、践与思、知与行的实践互动体验过程,采取部门联系机制,发挥群策群力、优劣互补、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避免松散型联动配合相应的联动责任制和奖惩规定,预防联而未动的形式工程,保障部门联动互惠互利的基础下形成紧密型合作。信息联动,在大社会、小政府的国家行政组织改革中,完善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模式,激发自下而上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志愿服务发展的当下,为完善全国志愿服务管理能力,已構建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络平台,为个人-社会,组织-国家的信息联动建立有效途径,借鉴全国志愿者管理网络平台有效举措,多部门联动合作模式下,信息共享需求必不可少,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是实现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志愿服务计划方案共定,团委与思政双方就志愿服务专项思政实践教育能力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监督评价的实践指导大纲进行共同协定,进一步从志愿服务合作项目目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流程、合作规则、管理制度进行服务执行的详细计划,增强志愿服务在生活化服务中的理论指导和共同管理。思政志愿服务实践师资共建机制,采用稳固的政府、社会、学校“三螺旋”合作管理模式,一项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教育将涉及活动前内涵、目的、意义,活动后体验领悟引申的思政类专业队伍,志愿服务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党团管理队伍,专业技能类的合作单位队伍,三大执行板块队伍共建,提升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强化志愿服务正向体验,满足志愿者高层次成长需求。保障机制,任何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人财物的有利支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有五大类,而志愿活动基层需求的缺失往往带来志愿者最真实的负性体验,根据基础需求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的需求的理论解释,必须重新设定有效的志愿者参与的激励机制和参与服务的社会环境机制,为实现高职学生高层德育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对促进国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存在的强联系和正向作用对高校高质量人才输出具有实在的促进作用,充分对比两者实现育人功效的路径,创新探索以志愿服务为桥梁的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搭建理想的组织制度,顶层创设项目计划为核心,落实有效的运作机制的初步协同运作建议,协同合作还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进行紧密度、高质量、实效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付蕊.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效性的发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6):128-129.

[2]夏蕃秀.期待志愿者3.0时代的到来[J].教育科学研究,2015(06):1.

[3]杨顺昌.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载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伍廉松.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构建[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01):83-88.

基金项目:洪春蓉主持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9年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志愿服务: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协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