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高中数学体系较为庞大,知识点略显抽象,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常显现出兴趣不够,知难而退的现象,课程进度陷入被动。因此,为建构高效数学课堂,就需要建构数学生动课堂,开拓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历经动态过程,深度探究问题,享受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以下便是笔者就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建构高效课堂作出的论述。
一、动手操作,经历动态过程
高中数学的学习,虽然抽象难懂,不易与生活实际联系,但也存在着许多可以利用动手操作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經历动态过程,学生将会展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也容易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内化知识。
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便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历经动态过程,如在上课前期,笔者会让学生准备一根细线、两个图钉,在课堂进行时,让学生用图钉将细线固定在一张白纸上,后使用笔钩直细线,移动笔尖,笔尖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一个椭圆。之后,再指导学生保持细线长度不变,使两固定端的距离拉长,按照步骤,再画出一个椭圆,学生发现了画出的椭圆比原椭圆更细长一些,再保持两固定端的距离不变,加长细线,学生发现画出的椭圆比原椭圆大了些许。动态演示的椭圆知识得到了延伸,学生展现出了异常的兴趣,开始探索椭圆的关系,通过线长、固定端距离的改变所引起的椭圆的改变状态前后,从查阅教材内容中,认知到离心率e=,离心率的改变将会影响椭圆的形态变化。之后,学生根据之前的动态过程,得出了“离心率越接近1,椭圆越扁”的认知,使顺利完成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最直接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器材,通过改变公式的变量动手绘图,明确变量的改变会引起图形的改变,深化理解,对建构高效课堂起到了很重要的意义。
二、梯度练习,享受成功经验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至于如何设置问题,则需要一定的策略。笔者认为可设置梯度的练习题,大致分为基础部分、提高部分、拔高部分三种,层层进行,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有所探索和解决问题,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构起数学高效课堂。
例如,在《双曲线》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便设置梯度练习题,让学生分段进行,享受成功经验,如基础部分中:一运动点到两定点F1(-3,0),F2(3,0)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6,则运动轨迹为(),学生便迅速根据“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则运动轨迹为双曲线”的定理得出答案为双曲线。在提高部分中,笔者便略微增加了难度,如:求一条渐近线方程为3x+4y=0,一个焦点为(4,0)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生解题时稍显吃力,但学生回忆之前的知识,由渐近线方程得出9x2-16y2=λ,因为有一焦点为(4,0),所以λ>0,得出-=1,进而转换成为+=,所以标准方程为-=1。之后,学生又解决了笔者在网上寻找到的关于拔高部分的高考真题。学生步步为营,解决出笔者提出的问题,梯度练习的进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性,和享受到了解决挑战性问题后的成功经验。
梯度练习的进行,需要教师严格把握题型的选择,选择的题型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享受成功的经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建构起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拓展信息,引导深度探究
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根据教师的板书进行学习探索,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且理不清自我的思维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适当地拓展信息,让学生自主进行深度探究,将传统板书改为填空等形式,呈现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求值域”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一改往日的教学方式,采用问题驱动,拓展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如试求y=的值域,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将其中重要的部分以括号代替,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信息,将原式变为y=-1+,因为-1≤sinx≤1,所以1≤2+sinx≤3,≤≤4,最终得出了≤y≤3的结果。但有的学生在利用这种方式填出笔者提出的问题之后,总感觉还可以有另一种方式进行解决,在继续的深入探究中,将原式转变为sinx=,因为|sinx|≤1,所以≤1,即,进而转变为4(1-y)2≤(1+y)2,解式子得出了最终结果。
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只有思维紧跟教师的步伐,层层递进。探索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自我的思维主见,敢于表现出自我与教师的不同见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才能生动,才能更加高效。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主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的占据成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动态过程;设置梯度,享受成功乐趣;拓展信息,深度探索问题,展开生动课堂的建构,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将得到飞速提升,课堂变得高效和生趣。以上,便是笔者就如何建构生动高效课堂作出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