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万古之愁愁几许?

2020-06-29 07:41曹加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万古愁饮者将进酒

曹加明

旷古谪仙李太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无限深沉地吟唱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教学中,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万古愁”是“白发三千丈”般的夸张吧,李太白也太能忽悠了吧?听闻此言,笔者意识到可能有少数学生仍游离于文本语言之外,没能够真正读懂作者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万古愁。于是,笔者提醒学生——李白提出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愁在《将进酒》一诗中有何具体表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将进酒》,从文本语言中梳理出李白的万古之愁究竟愁几许,究竟愁在何处?

一、愁生命有限——“高堂明镜悲白发”

每一个拥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个体,都不会对人生的有限、短暂视而不见,李白当然是一位有着极强感悟能力的诗人:他不仅感受到了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的黄河的磅礴气势,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发现了自然的永恒和伟大;更将对自然的审视与发现的视线转向了自我生命个体,发现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现实,发现了生命有限的基本事实!也许有人会说,诗人李白对人生有限的发现,只不过是客观事实而已,称不上值得大力宣扬的“人文发现”。然而,笔者却要提醒质疑者——李白在亘古的大自然面前,没有狂妄地叫嚣“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而是敏锐地注意到“明镜”中的“白发”,发现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只是一个过客,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主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清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李白在此刻的发现,接续的正是魏晋名士王羲之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汉代以来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生命发现与“人的觉醒”的了不起的生命认知的传统,呼应的正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的理性认知与发现……

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生命有限,才不会堕入傲慢与狂妄的“深渊”,而《将进酒》中的李白显然已经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敏锐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的易老与生命的有限,并且在此悲叹和忧愁中把握了人生有限的真谛——李白忧愁的不止是一己之愁,更是一个生命个体对整个人类生命有限的忧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白不仅真正做到了古希腊的亘古名言——“认识你自己”,而且做到了能够理智清醒地認识人类这一物种!因此,李白这一愁,不仅是一己生命短暂之愁,亦是生命有限的人类之愁!对“人”的发现,对生命有限的忧虑,不仅不是李白的狭隘,反而恰是李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荣光之所在!

二、愁怀才不遇——“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往今来,才华横溢者常有怀才不遇之忧愁,李白亦不例外!生逢开元盛世的李太白自不愿置身“世”外,而是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然而,期待、准备了许久的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心花怒放地咏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他的才华并没有被用于造福黎民百姓,满腹才情的他成了统治者“招之即来,挥之则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御用文人,扮演的不过是娱乐场所的高级知识分子罢了,宫廷内并没有他施展抱负的“一亩三分地”,他的傲骨和才情反而使他成为玄宗和一些近臣厌弃的对象,于是,在他们眼中“恃才傲物”的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客客气气”地“赐金放还”“礼送出京”了……

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他,固然曾经苦闷,但是转念一想,内心纠结、低眉顺眼的日子又怎能值得怀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很快,内心舒展的李白才华喷薄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广陵诸公》《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将进酒》……一篇篇胸臆勃发的诗文,将他的感慨与忧愁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心中尚有些许幽怨和不甘的话,那么,离开宫廷数年的《将进酒》中的李白更多地则是释然与豁达,于是,虽然自己已然成为朝廷的弃士,但是他没有自弃,而是豪放而又愤激地呼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旷古之心声……

人生得意时的自信固然可贵,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失意”时依然能够不迷失自我,不自暴自弃。尽管被朝廷“抛弃”已经将近十年,但李白没有沉沦,更没有自我放逐,而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热情,更保持着独立知识分子的自信与尊严——“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还有着能驱使千金而不为千金所驱使的高度自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然,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够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自信与豁达中悟出李白深深的怀才不遇之愁,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越是自信、越是豁达,其怀才不遇之愁就越是深重!因为,李白毕竟不是谢绝人生理想舞台的世外高人。

三、愁贵物轻人——“钟鼓馔玉不足贵”

就在李白高呼“千金散尽还复来”与“钟鼓馔玉不足贵”时,放眼望去,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依然大有人在,甚至于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日,被名利财富的“洪流”所裹挟的依然不乏其人……因此,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中蕴含的贵物轻人之愁不仅在他的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历史意义,在物欲滚滚的当下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断地积聚物质财富是一种趋势,然而,人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行为的正当性,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很容易堕入物欲的“泥淖”而不自知,或陷入“人性”的贪婪之圈而不自悟。某种意义上,应召进宫的李白被物化了——沦为统治者“应景”之“器物”了;汲汲于“钟鼓馔玉”等物质享受的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物为人役,而是人为物役了;而李白从应召进宫到被“赐金放还”,表面看来确是由“高位”跌落下来,然而,从另一重意义上来说,又何尝不是从“人为物役”的“樊笼”中“返自然”呢?

高呼着“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李白终于明白了——在“贵物轻人”的宫廷,他李白再风光,也终究不过是权贵“笼中”的“金丝雀”,因此,被“赐金放还”固然失去了所谓的荣华富贵,但是,他又何尝不是因此而获得了“人”的自由呢?而很多世人不仍是活在“钟鼓馔玉‘亦足贵”的“贵物轻人”的怪圈之中么?他们奔走在求取“钟鼓馔玉”的路途中,不惜卑躬屈膝,不惜放下“人”的尊严,汲汲以求,甚至不择手段、恶形恶状,这不正是人性扭曲的“贵物轻人”的变态之举吗?幸运的是——李白,《将进酒》中的李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既没有贵权势而轻己,亦没有过分看重“钟鼓馔玉”而轻人,而是在物欲的突围中获得了“贵人而轻物”的“逆袭”,何其难得与可贵!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李白没有因为自己从“贵物轻人”的人性泥淖中突围而出而沾沾自喜,亦不愿因为自己的“逆袭”而出而“睥睨众生”,而是相当大气与豁达地喊出了“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时代强音,以唤醒那些沉溺于“物欲”“权欲”中的芸芸众生……因此,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贵物轻人”之愁,不止是自己的一己愁情,更是一个时代的忧愁。

四、愁人生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

孤独与寂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常态。换句话说,狂欢未必是一群人充实的充要之例证,孤独、寂寞有时恰是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的思考者的“狂欢”!一个时常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的拥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必然能够感受到人生中无可回避的寂寞与孤独!人世间的那些传世杰作,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梵高的《向日葵》与贝多芬的音乐,司马迁的《史记》与屈原的《离骚》,大多是孤独与寂寞中孕育出的世间绝唱!

《将进酒》中的李白无疑是寂寞的!但,那又何妨,仕途的寂寞与孤独,很多时候恰是人深入思考的契机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李白自己而言,应唐玄宗之召而入宫的他,表面看来确是风光无限,但实际上精神又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舒展呢?宫廷侍应生涯中又留下了多少传世之作呢?屈己尊人、惟权贵马首是瞻的日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好像热热闹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此番“繁华”“热闹”背后的孤独与辛酸呢?

是的,远离官场的李白少了许多世俗的“迎来送往”,看起来“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异常孤独、格外寂寞,但谁又能否认此刻貌似寂寞的李白事实上是迎来了“大欢喜”,获得了思想和生命的“大自由”呢?他喷薄而出的激情与杰作不正是这种寂寞与孤独凝结而成的“精华”吗?

更让人赞叹的是,李白在人生寂寞之忧愁与享受中还发现,他李白并非“寂寞”者中独一无二的特例,他也不孤单——“古来圣贤皆寂寞”,古往今来的“圣贤”名士,大多是精神上的“寂寞者”“独行者”与“笃行者”,因为功名利禄从来都不是“圣贤”生长的“圣土”!

某种意义上,李白的人生寂寞之愁,既是人生之愁,亦是真正的思想者的一种“享受”,正如李叔同先生所说的“悲欣交集”那般,李白的“寂寞”亦为思想的“欢乐”,“圣贤”的“寂寞”正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催化剂”……因此,李白的人生寂寞之愁,不仅是“愁”,亦是思想之“欢”!

五、愁何以留名——“惟有饮者留其名”

那么,人生何以留下劉亮程先生所言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呢?自认为未能在仕途、官场上留下传世之名的李白,曾经无比纠结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终于在被“赐金放还”的许多年之后,他借陈王曹植的酒杯来浇胸中之块垒——“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鸿门宴上的饮者、陈王曹植、阮籍、刘伶、“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等饮者,确实是“留其名”了,那么李白呢?是要“复制”前代“饮者”的人生,还是“创造”自己的人生呢?

显然,借酒浇愁的李白不甘于“重复”“昨日的故事”,哪怕是做一个饮者,他也绝不甘于寄名于陈王曹植等历代著名的饮者之后,而是以谪仙人之豪放与旷达畅快地呼出了“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如诗圣杜甫所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太白的名声绝不是仅靠“饮酒”而流传千古的,更是靠“诗百篇”来“照汗青”的,豪饮后的李白诗情勃发,诗意与忧愁齐飞……

如正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事实上,李白这位“饮者”不是仅仅依靠“饮”而留名,而是靠他最擅长的诗篇而留名;正如周文王并非因被“拘”而留名,而是靠“演《周易》”而留名;仲尼也绝非因为“厄”而著称于世,而是以“作《春秋》”、靠“君子固穷”、靠“仁而爱人”而留名;屈原也不是仅仅因为被“放逐”而留名,而是靠“乃赋《离骚》”而流传千年……

毫无疑问,李白何以留名之愁的最终解愁之道,并非只是表面上的“饮者留其名”,而是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赋诗”,以酒设境、因酒赋诗,酒为诗之媒,诗从酒中蕴……亦如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所吟唱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1]。李白的何以留名之愁,“何以解忧”呢?不止是靠“杜康”,不止是“惟有饮者留其名”,亦是“更有‘诗者留其名”!

六、愁知音稀少——“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然,《将进酒》中,李白应该还有一重忧愁,那就是——愁知音稀少,其实这也不止是李白的一己之愁,同时代的诗人杜甫不是也曾经感慨万分地吟唱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么?甚至,一千多年后的鲁迅,不也依然在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么?幸运的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的李太白,还是遇到了难觅的知己——“岑夫子”“丹丘生”,因此可以豪迈地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并“与尔同销万古愁”!

好一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生存之愁、发展之愁,生命之苦、死亡之忧,家庭之责、友情之虑,存在之愁、永恒之忧,物质之欲、精神之魂,孤独之欢、同销之愁,此在之忧、未来之愁,千般愁情,万般愁状,“更与何人说”?幸好,世间还有可以与之“同销万古愁”的“岑夫子”“丹丘生”;幸好,诗歌旅途中还有能够读懂李白诗歌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杜甫……

其实,李白的知音难觅之愁,乃是古往今来诸多在友情上“寻寻觅觅”者的共同愁怨,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子期,到管鲍之交,再到李太白身后的“以柳易播”的柳宗元,真正的友情是何其难觅,真正的知音是多么难寻!能够与真的知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何其有幸,能够与“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朋友“同销万古愁”又是多么惬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白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心、他的诗,毕竟在他的时代已经被人读懂、已经被认可,不像杜甫的诗名,是等到几百年后的宋代才被人真正读懂与认可的,在此意义上,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无疑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杜甫要幸运得多!

也许,真诚地如陶行知先生那般“捧着一颗心来”还未必能够及时地觅得知音,人生得遇知己也许还需要难得的“机缘”,需要两颗高贵的灵魂的契合与相遇!若能如此幸运,那么即便拥有李白那样的“万古愁”又何妨?定然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抑或是在“高山流水”中将“万古愁”冲刷得不见踪影……

学生的质疑不可忽略。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就会发现——《将进酒》中李白的万古之愁并非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之叹,他的每一缕愁情都落在了实处:“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生命有限之愁、“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怀才不遇之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贵物轻人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中的人生寂寞之愁、“惟有饮者留其名”中的何以留名之愁、“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知音稀少之愁。而且,李白的诸般之愁,不仅是他个人的一己之愁,甚至也不仅仅是他所处时代之愁,更是人类的亘古永恒之愁!如此看来,《将进酒》不仅是李白留给自己和“岑夫子”“丹丘生”的“一斗美酒”,亦是他留给后世之人的“劝酒”“销愁”之作……

注释:

[1]余光中:《寻李白》,《隔水观音集》,台湾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08年,第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万古愁饮者将进酒
赏玉兰
游睢县北湖(新韵)(外一首)
远方
寒江帖
乐饮
月下独酌
冬日读易安词有感
算命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将进酒》朗读教学之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