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贤龙
一、引言
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了各种科学知识,并且广泛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科技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从小学生抓起。通过开展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努力发现、探求生活中的科学真理。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强调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通过教授小学生科学知识,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出现的简单科学现象;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钻研、探索的精神,进而实现我国由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些要求,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的研究分析,给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实用化和社会化。
二、从生活实践中彰显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与大众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界的联系都非常紧密,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会影响和改变生活。小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感知,都是平时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小学生与科学的距离非常近,科学无处不在。同时,科学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在小学课程中设置科学学科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进而获得科学带来的无限乐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第二,通过在学校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小学生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科学课堂中,如果老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带着学生學习课本上的内容,虽然学习任务很简单,学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很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今后学习科学知识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在教授理论知识同时,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米饭是经常见到的,而淀粉、碘酒两样物品在概念上很模糊,小学生很难将三者联系在一起。如果用一种创新的讲课方式,在课堂中拿来苹果和面包,让学生猜想在上面滴碘酒后的现象,学生会给出很多假设;接着将碘酒滴在这两样物品上,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变化,找出不同,告诉学生不同的原因是淀粉造成的;最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实验结果的认识,锻炼其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将科学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体现这些知识的价值所在。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了解。当实际生活中出现一些现象时,学生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随之会感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建立起良好的科学习惯,在学习中热爱科学,在生活中善于应用科学。
(一)注重课外活动的科学实践
在学校,科学课中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很难在课堂中得到应用,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验证。例如,教师教会学生读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对需要了解的物质组成、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都有所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借此机会,老师应教给学生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和作息规律,这就使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科学的指导,为学生带来高品质的生活,带来健康的体魄。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身边事物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和图片。
(二)注重日常生活的科学实践
学习科学知识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进行。法朗士曾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小学是整个人生阶段好奇心最强的时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多开展一些科学实践活动,使其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去探索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如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调节台灯的小开关、现代化的电器产品、照相机、摄像机的方法原理。每当遇到这些物品和现象,开始应由家长或教师积极引导,为学生解释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让学生从中获得了乐趣。当学生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后,就会主动对一些看到或接触到的现象进行探索,不断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也应定期举办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体现在活动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巩固学过的科学知识,还能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节假日,父母应该多带学生参观科技馆,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科学世界的绚丽多彩,使学生接受科技的洗礼,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对科学产生向往,这样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避免出现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动手操作的问题。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科学带来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