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株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审题不清一直都是小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更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构成严重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的相关内容,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在解答小学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审题能力越强,答题准确率越高,反之,不但学生答题准确率无法得到保证,还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树立起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效始终不够理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审题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全面细致研究,提出确实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一、认真阅读问题题干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严谨性,而且数学题目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干,透彻理解文本含义,准确提炼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重要信息,为求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做好充足准备。通过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学生的交流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题干解决数学问题时,也需要教师的辅助和讲授,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和理解。教师还应倡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买了120盆花,打算平均分给20个班级,大家想一想,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几盆花?”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只要细心阅读题干,马上就可以列出“120÷20=6”的算式,不仅加深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还使审题能力和答题效率、准确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二、注重数学知识整合
数学中存在诸多概念、定义、原理,有待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但是,如果学生只能做到对每一个概念进行单一化的理解,无法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点融會贯通,就会导致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思维方式固化,从而对数学学习成效造成负面影响,更无法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一边认真阅读题目,一边在头脑中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充分调动自身的逻辑性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多元化角度考虑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确保答题的准确性与高效性。例如在学习方程计算时,由于其计算过程中集结了数与代数的算理,所以这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学生如果在审题时稍不用心,就会导致计算结果错误,还会给后续学习留下隐患。因此,在此教学环节当中,教师要特别提示学生注重审题,当看懂问题信息后,再通过已知量和未知量分析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终准确计算出结果。因此,在解答方程式时,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审题,还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数感、字母感和空间感,在头脑中构建起正确的解题模型,方可使数学问题得到正确解答。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不仅体现于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以及敏捷度,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与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当学生在阅读一道数学题时,要能第一时间判断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藏的已知条件,之后再根据这些重要的文字信息进行思维再创造,最终理出解题思路,实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促进数学知识综合运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合理设置数学问题
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要注重问题本身的针对性、目的性与有效性,避免出现盲目出题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纸板、剪刀等物品,之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一些实践操作类的题目,让学生自己通过剪、拼等操作辅助审题。这样既提高了其审题能力,又提高了学习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另外,在设置数学题目时,除了文字、数字等常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图表、数据图形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审题时,拿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方可充分理解题意,保障答题准确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将数学知识真正转化成个人能力,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