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2020-06-29 12:38黄泺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融合路径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2019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JSZ2019-09)。

作者简介:黄泺,海南大学法学院在职法律硕士,海口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90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思想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政教育工作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课程,更应该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当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构建新型育人机制,实现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存在极其复杂的内在联系,从存在形式来看,“思政课程”是显性的,“课程思政”是隐性的。但归根结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有着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育功能。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思政课程”教育不只是通过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还需要对其他课程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其中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最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1]。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的各个专业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融入思政理论内容,在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德育思想,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相同的人才培育作用

另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还有相同的人才培育作用,即两者都有育人功能。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来看,学校教学重点一直在“教书”,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忽略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将两者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首先,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区别在于,思政课程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进而达到育人效果。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倡导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专业和课程当中,旨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即同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还有着相同的育人功能。[2]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首先可以提升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因为在传统教学中,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思政课程”一个方式,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本就十分注重专业知识教学,所以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但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就会实现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领域,所以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丰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

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3]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因此得以改变。在两者融合之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得以发展和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也实现了网络化发展,思政课堂地位得以提升。在新兴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加强,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

(三)有利于构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必然会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进而形成显性思政课程教育和隐性思政课程教育的双重结合。显性思政课程教育即马原、毛概等基本思政课程,而隐性的思政教育便是在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等课程教学中发掘思政教育元素,进而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可以推动民办应用型高校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思政教育不重视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思政教育不重视是影响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第一个因素。[4]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来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学以及技术教学更为重视,在思政教育方面相对弱化。所以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以及学生的态度都十分消极,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学生玩手机、逃课的现象。总之,民办院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大大限制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機融合。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影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第二个因素在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点有所不同。尽管两者充满了内在联系,且拥有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但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从“思政课程”来讲,思政课程只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课程,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而“课程思政”是指在各专业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进而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政教学方式造成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高校教学的改变,在此影响下,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习惯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借助网络趋势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其次,网络的出现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无法从学生角度出发,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5]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融合路径

(一)加强高校党委领导,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发展

实现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加强高校党委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都要依托党委的指示。校党委要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发展,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打破以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专业教学为重的局面。随着当今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民办应用型高校应当根据市场变动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将教书育人进行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人才质量[6]。

(二)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实现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全面发展

除了加强高校校党委的领导之外,学校还要加强高校教学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对高校思政教师积极进行培训,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对思政教师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让思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思政教育。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思政教师才能真正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三)丰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实现新型教学方式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还要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7]长期以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国高校应当认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并且对专业课进行深度发掘,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之进行融合,然后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当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思政教育,通过网课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建实训空间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建实训空间,以此来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因为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一直以来,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都习惯性地使用宣读和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了极大影响。为此,新时代,高校应当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思政课程有更深的认识。高校首先要在学校内部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与课堂教学形成配合,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率。其次,学校还可以构建校园交流平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

五、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因自身性质的因素,大大影响了学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出现,为“思政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发展,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艳.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10-112.

[2]彭瑞良.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育人研究[J].才智,2019(11):92-93.

[3]張雷.专业思政在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9(15):15-16.

[4]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1):210-212.

[5]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73-74.

[6]林建胡,陈志勇,陈香.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9,21(4):91-95.

[7]刘云飞.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21-122.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