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陈钰枢
【关 键词 】小 说教 学;《剃 头大 师》 ;童 年趣 事
【设计理念】
《剃头大师》一课的童年趣事贴近学生生活,自然能唤起他们相关的生活记忆。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试讲故事;第二课时可以聚焦“理解与运用”,带领学生品味美好童年。
在阅读过程中体验童年的趣味。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感受童年的美好。
在方法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文中难解的关键词句,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感性理解,再联系上下文、聚焦关键词准确理解,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童真与童趣,感受童年的美好。
2.边读边想,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之处,理解“剃头大师”等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说出“我”觉得小沙是一个优秀顾客的原因。
【课堂实录】
一、抓关键词,整体感知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剃头大师》。
师报词语:胆小鬼、害人精、剃头大师,学生听写完,师进行点评。
师:“胆 ”是 身体 的一 部分 ,所 以是 “月 ”字旁。“鬼”字怎么写漂亮呢?上面的“白”写得宽一点,扁一点;撇靠着竖中线起笔,长一点;竖弯钩写得舒展一些,留出空间写里面的撇折、点。
学生再练写一遍“鬼”。
师:文中的“胆小鬼”是——小沙。(师相机板书:小沙)
师:“害人精”是——剃头师傅和老剃头师傅。(师板书:剃头师傅)
师:剃头大师是——文中的“我”。(师相机板书“:我”)
师:课文就写了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事情,你能把他们的故事说清楚吗?
生:一位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感觉像受刑。小沙怕到理发店里剃头,就让“我”给他剃头,“我”把他的头剃得很丑。小沙只好到剃头师傅那里剃了个光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把文中关键人物找出来,把他们之间的事情理清楚,我们就能快速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分享,品味童真童趣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很有趣。读的时候,你读到哪儿就想笑?好笑在什么地方呢?
生1:最后一个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
生2:“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师:这是故事结尾的好笑之处,前面呢?
生1:第12自然段——“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生2:还有第16自然段中的“一些头发越剪 越短 ,甚至 露出 了头 皮,一眼 望去 ,整个 头上 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生3:第15自然段也很好笑,小沙觉得只要耳朵还在,就无所谓了。
师: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读到开头的地方就想笑了。猜一猜,我读到哪儿就想笑了?
生:“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里,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好笑在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剃头的。
师:像一个罪犯一样被姑父押进理发店,这说 明小 沙很 怕— ——剃 头。
生“: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师:小沙在老剃头师傅的手上变得规规矩矩由老头摆布。事实上,小沙可不是个规规矩矩的人哟。在《调皮的日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沙的坏习惯传到姑父耳朵里,姑父火了,星期天罚小沙坐一堂课,要他把手背在背后,一动不动。姑父举着尺在一边守着,小沙果然老老实实。可是三刻钟后,姑父发现小沙实际上一分钟也没停过。他把椅子靠背抠得掉了漆,这三刻钟的工程,把他的长指甲都磨平了。
师:小沙这么爱动,现在却规规矩矩,是因为——怕剃刀伤了他。
师:看,这个故事开头很好笑,理发的过程很好笑,故事的结尾也很好笑。从头到尾都很好笑,因为这个故事充满童真童趣。人物的行为很好笑,人物的神态很好笑,人物的语言也很好笑(出示:人物的行为人物的神态人物的语言)。这些好笑的地方都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出示:天真、调皮)。
三、品词析句,学习理解方法
1.比较两种理发。
师:读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感到非常快乐,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接下来,我们看看老剃头师傅和“我”的理发手艺。
师(出示:第5、9、10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段落,看看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剃头师傅剃头时,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而“我”是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师:老师傅剪得困难“,我”剪得顺手。
生:老师 傅习 惯用 一把 老掉 牙的 推剪 ,而“我”是用剪刀。
师:工具不同。还有更好玩的,我们在理发店剃头用的是围布,而文中的“我”用的是——姑父的大睡衣。
生:理发店里的师傅把小沙理得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而“我”理得不痒不痛。
师:小沙的理發感受不一样。我们来读读老师傅给他剃头时的情景。(指名一生读第5 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推剪、老掉牙”)
师:用这样的推剪剪头发会怎样?
生:很疼,剪头发时会一卡一卡的。
师:但文中没有说“一卡一卡”的,也没有说“卡住了”,而是用了“咬”字。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生1:这里说推剪“咬住头发”,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很有趣。
生2“:咬”更写出了小沙的疼。
师:理发就像受刑一样,这个“咬”字用得真好。带着自己的体会一起读读文中的句子。
师:这样的理发小沙愿意吗?所以小沙称老师傅为——害人精。
2援理解关键词语。
出示: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师:什么是“耿耿于怀”?(生沉默)
师:理解有困难,是吗?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这种方法来理解。
师:我们先找找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什么?(出示:第4、5自然段)
生1: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生2:老剃头师傅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
生3:老师傅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师:还有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
师(出 示语 句,师生 配合 ):所以 一提 到理 发,小沙就会想到——
生:老头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他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头摆布。
师:一提到理发,小沙就知道——
生:老头会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自己吃尽苦头。
师:一提到理发,小沙就觉得——
生: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师: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现在明白了什么是“耿耿于怀”?
生1:这些事一直记在心里。
生2:对这些事印象深刻,忘不掉。
3援理解重点句子。
师:小沙讨厌理发,讨厌剃头师傅,剃头师傅也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可是在“我”眼里,他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了。这又是为什么?请大家默读7—15自然段,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找原因,进行标注。
生1:只要不把耳朵剪下来就无所谓了。
生2:把头交给“我”随便处置。
生3:只要把头发剪下来,他就很高兴。
生4:剪完后,答应付给“我”五块钱。
师:看来,小沙是个优秀的顾客。“我”这个剃头大师优秀吗?
生:不优秀。
4.援想象小说的结局。
师:“我”把他的头剃得怎样?
生: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师:小沙有没有发现?
生:发现了,他一照镜子就看到了。(相机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小沙见到什么?请你用这样的句式“小沙一照镜子,啊,......”说一说。
生:小沙一照镜子,啊,我的头上怎么这样坑坑洼洼的。
师:他是联系上文来说的。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说。比如,作者就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把小沙耳朵边的头发比作什么?
生:层层梯田。
出示:梯田图片。
师:你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依次出示:扫把图、杂草图、鸟窝图)
生1:小沙一照镜子,啊,我的头发怎么像鸟窝一样了,不会有鸟住上来吧?
生2:小沙一照镜子,啊,我的头发怎么这么像扫把呀,这可怎么见人哪!
生3:小沙一照镜子,啊,我的头发怎么像杂草啊,不会有虫子爬过来吧?
师:可是,最倒霉的还在后头。(出示课文结尾部分,生齐读)
四、揭示意义,延伸阅读兴趣
师(指板书):文中的“害人精”指的是“剃头师傅”“,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实际上,“害人精”是谁?真正的“剃头大师”又是谁?
生:“害人精”是“我”,真正的“剃头大师”是老剃头师傅。
师: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生:读这个题目,就想到了小沙的头剃得坑坑洼洼,像杂草,又像梯田。
师:这个题目让你回味无穷。
生:刚读课题时,我们不知道“剃头大师”是谁,很想到课文里去找。
师: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我给小沙剃了这样一个头,小沙父子会怎样对“我”呢?你来猜一猜!
生1:把“我”臭骂一顿。
生2:等“我”的头发长长了,也让剃头师傅把“我”的头剃成光头。
师:到底如何呢?去书中找答案吧。(出示《调皮的日子》封面图片和部分目录)
师:童年的许多事情都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甚至闯祸,或许就是因为天真调皮。回过头想来,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好好读读这本书,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
【点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教授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由此看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既需要入乎其内,理解内容,得其意;也需要出乎其外,积累运用,得其言。從而在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找到“共振区间”,实现“言意兼得两相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实而有效的提升。张老师的教学,巧妙引领学生主动亲近文字,适切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在理解与运用的相互渗透中,在模仿和建构的有机融合中,让学生感受并畅享童年的美好。
一、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中感受童真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处于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起始阶段,教师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由偏到全、由繁到简地概括主要内容,更要依据文本特征,适时帮助学生认知并积累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不但抓住“小沙”“剃头师傅”“我”三个关键人物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完整而简洁地说出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而且在学生对主要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晰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即对于人物较多的故事,只要把文中的关键人物找出来,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就能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便能初步感受故事内容的趣味。此时,通过学生主动找读文中有趣的语句、积极分享真实的读书感受,师生一起梳理故事的结构,概括人物的特点。这样,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学生便能清晰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二、在难懂词句的理解中深感童趣
理解词句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中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在本课有效落实这一单元要素?课堂上,品词析句环节,聚焦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进行比较,“咬住头发”这一拟人手法共同赏析。在感知理发有趣的过程中,张老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耿耿于怀”一词,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让小沙耿耿于怀的事情,接着采用引读的方式强调这件事。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一方法,学生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获得了阅读经验的积累。此时,再让学生独立运用这一方法理解“为什么我认为小沙是一个优秀的顾客?”这句话,在原来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让学生默读文本,按照顺序标注表明原因的语句,让学生在及时运用中巩固学习所得。学生在对文本深读、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再次深切感受小沙和“我”天真调皮的特点以及那份独特的童年趣味。
三、在言语实践的运用中享受童乐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反复地练,不断地悟。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是理解,根本是运用。文本语言幽默风趣,特别是比喻的运用,既使事物形象生动,又让读者耳目一新。在理解和想象小沙发型的描写时,张老师巧妙出示梯田图片,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如扫把、杂草、鸟窝进行想象,学生展示出极富童趣的个性表达。此时,再来讨论“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学生便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课文内容而展开,使交流更加充分,使理解更加深刻。笛卡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堂课中,张老师对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单元要素的有效落实,特别对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一方法性知识的教学,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重视场境性的思维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感受、畅享童年的快乐。
张鹏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文本结构、难懂词句、语言特色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中,既领悟到文旨,又领略到文趣;既有学习方法的获得,又有美好童年的回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关注到学段目标、单元要素的扎实落实,又关注到学生生活、人文主题的巧妙融合,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丰盈学生的精神生活有机联系、互相渗透。这,或许就是张老师这节课给予我们的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