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表/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校长
叶克表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幸福生活。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当前的劳动教育存在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的现象。许多小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会劳动,更谈不上创造性劳动,而且轻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纷纷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大部分是“穿旧鞋、走老路”,劳动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评价等还停留在传统劳动教育阶段。站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赋予小学劳动教育新的立意和内涵,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当我们要出发时,首先要明确方向。从教育目的来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同。过去社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主要是体力和技能。现在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更加注重劳动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劳动教育将“劳动”单纯地理解为“体力劳动”的认知局限,而将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艺术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都纳入劳动的范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实现了“单纯的体力劳动”向“体力劳动和学习运用我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相结合”的转变。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说,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即“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要让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磨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思维,激发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肢体,增进体质健康;解放学生的双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功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过去,小学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主要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劳动课程仅有劳技课,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时间无法保证,劳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序列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低段学生,劳动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主,解决自身基本生活的能力,达到自理自立,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中段学生,劳动内容以相互服务为主, 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培养合作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高段学生,劳动内容以公益类、实践类劳动为主,培养社会公德和责任感。在具体的劳动内容中,还要挖掘具有挑战性的劳动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
我校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层面,构建了包括基础性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劳动课程体系(见图1)。
同时,我校的劳动教育具有高渗透性,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意识,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每一学科。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教学中,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侧重劳动技能的培养;科学学科的整合性更加明显,动植物的认识、种植、养殖观察与记录既是科学学科的内容,也是劳动教育的内容。
家庭层面,开发家政课程,家校协同育人。我们按照不同年级,编排了自理自立、欢乐养殖、绿色种植、创意家居、美食烹饪、社会实践等不同主题的劳动学习内容。课程目录见表1。
社会层面,挖掘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我们开辟了农商行“小小银行家”、5050 购物中心“小小售货员”、花木市场“小小养护员”、康奈皮鞋“小小鞋工匠”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图1
对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要求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致力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和发挥。如在“绿色种植”篇中,我们在学生体验种植的基础上,设计了多肉植物种植造型大赛,学生通过容器选择、多肉植物的拼搭、多肉植物的单棵造型等进行创意设计。在非遗劳动课程“巧手染坊”中,我们并没有止步于学生学会染布,而是进一步利用学生染出来的布,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手提袋、设计服装和丝巾、装饰家居等文创活动。
新时代的劳动者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等共通能力和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并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劳动说教和模仿。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结合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我们打破课程界限,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课程的学习。比如,我们挖掘校园树木品种多、绿化面积大的特点,推出了“树上种石斛”劳动项目式学习。通过组建项目团队,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引入项目-提出问题、明确任务-信息收集、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总结评价、项目拓展”项目式学习全过程,使“树上种石斛”成为了学校的种植特色。我们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如有一位学生疑惑:“为什么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戴的帽子不同?”为此,他自主开展了“有意思的帽子”小项目的学习,通过对各种劳动者帽子的款式、材质、作用、种类的信息收集和比较,找到各种帽子之间的联系点,并得出了劳动者的帽子跟安全防护和职业形象有关的结论。随后,他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劳动者的帽子进行创意设计。
表1:黄龙三小劳动课程目录
黄龙三小学生康晴宸的绘画作品《五水共治》
又如,“校花紫云英种植”是我校每位新生入学都要完成的主题式学习项目。每一位入学的新生都会领到一小袋紫云英种子,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亲历播种、长叶、开花和结果的劳作过程,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和劳动之美,也让学校的紫云英文化植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表2:学校家政课程评价方式
表3:“树上种石斛”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表
再如,在”垃圾分类”教育活动中,我们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垃圾分类的现状、如何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后如何处理”等小课题研究。有学生根据班级里干垃圾居多的特点,设计了“有储藏收纳功能的分类垃圾桶”;还有的学生以科幻画的形式,描绘心中理想的分类垃圾桶;走进垃圾再利用工厂,了解记录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家园,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环境变化。
评价发挥着激励和导向功能,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必然追求。过去,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评价重视不够,要么缺乏,要么以简单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劳动学习的成效。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和多元性。
一是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学生劳动成果的好坏和劳动技能的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态度与习惯、团结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二是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以反思性为主,既促进劳动学习的深化,又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生生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达到相互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家长评价,一方面让家长督促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引导,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评价,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劳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三是展示式评价、分享评价、竞赛式评价相结合。展示式评价,班级、学校经常搭建展览台,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由衷地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分享式评价,除了分享劳动成果外,还可以分享劳动感受和劳动经验。通过分享,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竞赛式评价,学校经常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穿衣、系鞋带、系红领巾、擦黑板、烧菜、创意设计等比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更能帮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学校家政课程评价方式见表2。
我们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在各项劳动项目中开发设计评价量表,全面多元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如在开展“树上种石斛”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评价量表(见表3)。
学校还开发了智慧校园数字化评价系统,把劳动教育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示学生劳动的过程和成果,比如学生劳动的场景照片、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劳动作品、活动调查表等。平台可以生成积分,学生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得到奖励,学校将总积分作为“校园劳动小达人”评比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环境文化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催生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能产生无声的熏陶和感染力。当前,许多学校的劳动环境文化还普遍空白,或者劳动环境文化还只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学校的劳动文化也应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赋予校内劳动基地新的名称。为保障校内劳动教育的开展,我校投入三十多万元完善了劳动基地的建设,并对校内劳动基地进行区域划分,命名为红领巾农创园、红领巾文创园和红领巾科创园。红领巾农创园包括多肉植物种植区、石斛种植区、嘉禾蔬果种植园、西餐厅、中餐烹饪基地;红领巾文创园主要展示学生的家居、染印、美术、手工创意文化作品;红领巾科创园主要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发明作品。一个“创”字,体现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引领着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
二是让学生成为劳动环境文化的主角。让学生参与学校劳动文化的设计和布置,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劳动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对学校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校开辟出主题宣传橱窗,专门用来展示学生撰写的劳动心得体会、设计的劳动主题手抄报、拍摄的劳动活动照片、制作的劳动作品等。在西餐厅、中餐烹饪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参与设计讨论,建成后,让学生对基地进行美化、绿化。学生还将信息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制作二维码和说明牌,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劳动成果的信息,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劳动环境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在劳动教育新体系支撑下,我们围绕理念、课程、方式、评价、文化等方面系统有序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成效明显。
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育人目标“朴美少年”的培养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载体,凸显了“朴美少年勤劳朴实的重要特质。学校被列为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培育学校,劳动教育课题在市级立项。
学生层面,营造了“我爱劳动我光荣”的浓厚氛围。在学校,低年级的卫生值日全部由学生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注重卫生打扫细节,哪怕拖地都有技巧。中高段学生轮流参与中餐分发,搬运餐具,学校每一个劳动岗位都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在家里,除完成自理自立项目外还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在社会上,孩子们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奉献爱心,广获好评。在前后针对学生设计的劳动教育调查问卷对比显示,全校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时长、劳动途径等方面提升明显。尤其是创造性劳动意识在许多学生心中植根,学生参与各级科技创新比赛成绩斐然,更有学生获得由教育部批复的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一等奖。
家长层面,赢得了家长的广泛支持和好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实践的初衷之一是家长的需求。在一次学校全体家委会上,家委会主任反映了孩子劳动问题的现状,希望学校能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学校最开始的劳动教育拥有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在针对家长阶段性劳动教育成效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家长一致肯定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也提高了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时候,不仅亲子关系其乐融融,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积极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家长还享用了孩子制作的“四菜一汤”,赞不绝口,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体验来自家长的称赞。
黄龙三小“劳动教育”主题墙体绘画作品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好劳动教育是教育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设计,扎实实施劳动教育新体系,助力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