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军庆
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主要指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校内外劳动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而言,面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劳动教育的内涵还应结合时代发展和地域特点不断扩大,由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范围扩大到一切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上来。其中,基础性劳动以体力付出为主,如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社区志愿劳动等,而创造性劳动则以智力参与和智慧创造为核心,如艺术制作、创意设计、发明制造,等等。在新的劳动范畴中,由于时代发展对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有关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和功能定位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对此简述如下:
劳动过程,特别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首先,当今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参与真实劳动的机会很少,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劳动任务的引入,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劳动主题无论多么简单,也不同于书本知识,能够让学生转换思路,调整节奏,让单一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劳动的过程,同时需要手脑的结合,需要工具的参与,需要接触各种实际的生活世界,这时,又为学生提供了与学习不一样的新鲜视角,给学生提供各种新的尝试机会。其次,劳动任务一般都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时,如果再给学生一些劳动前的指示性引导,如怎么快速解决问题,有没有不同于他人的捷径,在最终的结果方面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创意等,都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或欢乐开心、或严谨认真的参与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将更多的书本知识还原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原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看到学习对于自己发展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造性的劳动任务,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乐趣,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这是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动手劳动是其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正是各种必要的生存劳动,迫使古猿一步一步进化成了人类,这其中的本质是劳动丰富了人类始祖的大脑和四肢结构,使得他们逐步适应了环境,拥有了更高智慧。
因此,劳动对儿童手脑的灵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幼儿开始,正是各种探索性、试错性的活动或劳动,使得幼儿的智力得到发展。到了中小学阶段,劳动依然扮演着灵活手脑的主要角色。无论什么样的劳动形式,都需要动手参与,比如最简单的打扫卫生,需要手拿工具,眼观各处,而大脑则根据眼睛输入的信息指挥双手去运动。特别是在一些桌子底下、置物架上等边边角角的细节地方,更需要手脑协调的精细操作,稍有不慎,不是会发生磕碰,就可能会弄翻其他物品。在劳动中,一些平时在学习方面无精打采的学生也会集中精神,而这正是手脑配合的最佳时机。在更为精细的劳动活动中,劳动对手脑协调的锻炼和发展价值更为突显,比如在木工制作、艺术雕刻、插花花艺、缝纫、面包烘焙等劳动中,对手部的精细动作以及眼、手、脑的配合要求更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破坏作品的某个局部,使劳动成果的质量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在复杂的机器人组装和设计调试中,那些密密麻麻的内部控制线路和元器件,以及用于智能控制的各种参数和指标,都要求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否则设想的功能就难以实现。无论是简单的常规劳动,还是复杂的创新性劳动,其过程都需要手脑的协同参与,劳动过程也同时帮助手脑协调、锻炼手脑的灵活度。
思维的发展需要问题的激发,而劳动的过程,正是各种真实问题喷涌产生的最好场景。不用说国家大型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攻坚克难的问题,就是任何普通的劳动过程,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预算问题、时间进度问题、技术问题、设备工具问题、知识问题、人员数量和分工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协调性问题……以上基本是保障劳动正常进行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而如果要在常规劳动中加入创造性思考,那么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更丰富,很多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问题解决本身就是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部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效果-改进完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或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例如,在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需要分析常见文创产品现状,需要选择文创产品的主题和范围,需要确定文创产品的购买对象,还需要组建文创产品设计团队,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检索信息、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高阶思维的参与。随后,学生需要生成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这又涉及诸如使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技术、需要多少时间、如何与学习时间相协调、团队中不同人员如何分工等现实问题。初级产品设计完成后,学生还需要调用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反思初级产品,去评价、筛选产品的优劣,并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风格、样式,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而产品的真正制作过程,还需要联系相关的厂家,比较材料成本。在文创产品的最终展示销售环节,学生需要考虑场景布置、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可能需要设计一些相应的背景或是制作宣传的视频、布置与众不同的展台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劳动中,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劳动,积极发现劳动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想方设法去优化过程,改进环节,创新性应用,就是深化学生思维,特别是高阶思维的重要过程,这时的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
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劳动的最关键地方,在于其教育性。相比较普通劳动,劳动教育首先要突出其教育功能,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其次,要体现课程化、综合化、探究性、层级化等教育特点,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综合育人的教育价值。因此,好的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关注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劳动教育的效果评价,以及相应的劳动资源供给。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每一项劳动任务以及劳动的各个环节,往往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这一切最终又构成了劳动任务的大系统。比如,在参与做饭的常规劳动中,怎样花费最少时间,就是一个统筹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学生需要考虑做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和嵌套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同样,在实践劳动中,如学生研究蔬菜种植中肥料、浇水、温度等对蔬菜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和计划安排,这也是一个系统。在制作劳动中,学生要想制作一把真实的椅子或一艘木船,必须先要确定使用对象、应用场地、所用材质、测量尺寸、加工部件、拼装成品、美化装饰等内容,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内部、所有环节之间都是大大小小的系统,学生必须综合考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劳动成果。更不用说学生参与一些前沿的科学探究性劳动,如机器人控制、智能设计、3D 打印等,需要有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方法。因此,要想体验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必须系统思考劳动的过程。同样,在劳动过程中,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全局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意志品质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困难所具有的持续的热情和不懈努力的心理特质。诸多研究表明,个体意志力的大小对个体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为此,意志品质已经成为备受国际、国内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而参与真实的劳动实践,特别是参与创造性劳动探索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劳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的付出。对于大部分从小娇生惯养的新一代中小学生而言,在完成需要一定体力负荷和时间限定的劳动任务面前,如何能够坚持不懈,就是一种意志力的锻炼。
其次,很多具体的劳动环境相比较学习的教室和家庭生活场景是艰苦的。比如,木工场地、田边地头、街道绿地、志愿服务场所,很多都充满灰尘与噪音,需要经历烈日暴晒,经受风吹雨打……无论年龄大小的劳动者,面对劳动,都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意志品质,这也是意志力的重要内容。
再次,有些劳动,特别是创新性劳动,期间的过程可能是困难重重的,面临的挑战也远远超过预期,比如,制作一辆可以自由控制的智能小车、仿生机械,或是研制一种能够适应火星环境的新材料等,都是困难重重的劳动项目。学生在这期间,能否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能否历经挫折仍然兴趣不减;能否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却毫不气馁……这些都是意志品质得以成长的过程。
最后,还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劳动过程是单调、乏味的,是长时间但又必须的重复性工作,如研究不同肥料(农家肥、化肥等)对蔬菜成长的影响,需要经历从春天播种、到夏天管理、再到秋天收获检验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坚持如一地认真对待,也是对其意志力的重要考验。
因此,许多劳动相比较学习环境,都是艰苦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坚持下来,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苦、不畏脏、不被困难所阻挡,就是意志品质得以锤炼和增长的具体过程。
劳动也是帮助学生参与团队生活,提升团队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方式。团队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合作工作场景的重要素养。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分工,以及如何与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发挥每个人的最大功效,都是需要学生不断体验和掌握的重要未来技能。除了简单的日常劳动以外,大部分劳动实践活动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有了多人的参与,就需要构建劳动团队,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这时,集体性的劳动任务自然而然把大家凝聚为一个团队,每个参与集体劳动的学生都需要考虑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在最开始,大家可能会根据经验,为每一位成员确定一个初步的角色,随着劳动过程的持续,面临一个个新问题的产生和过程的变化,每个人的潜力和特点也逐步凸显出来,每个角色可能就会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时,有些同学可能会自告奋勇承担一些自己擅长的工作,也有的同学可能不适应最初的角色而产生退缩或怠工等行为。随着劳动进程的持续,团队或小组中自然就会内生出领导者、决策分析者、技术能手、勤恳的追随者、不愿付出的南郭先生等,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样态真实展现。有时,也会因为意见不同、分工不公、责任不明等问题出现矛盾冲突。这时,也总有一些人会成为团队中的粘合剂,以自己强大的沟通交流能力,帮助大家协调矛盾,鼓舞士气。可见,集体劳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合作团队。在劳动的团队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角色,也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团队才能与技能,为日后走向真实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劳动作为真实性任务,一定伴随着劳动成果的产生。这些相应的劳动成果表现方式不同,有的是有形的产品和实物,而有的可能是方案和创意,或者是一个大家期待的场景(比如干净整洁的环境、热忱满意的服务等)。无论是哪一种具体形式,都具有经济学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参与了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使得他们体验到多种不同的价值。其一,对自己能力的再认识。劳动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无论是客观难度的挑战,还是心理惰性的主观挑战。但当一个人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亲自完成了劳动任务之后,他一定会轻轻感叹,“哦,不过如此嘛”。他也会在内心深处发现,只要端正态度、用心应对,以自己的能力干这些活儿还是绰绰有余的。其二,参与解疑克难的成就感。比如,在组装调试智能机器人的劳动任务中,经历无数挫折之后,终于实现了某一个动作的突破的成就感。其三,生成创造创意的自豪感。有些劳动过程,需要创意,当自己的一个点子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产品,这种自豪也是难以言表的。其四,被他人认可的价值感。劳动过程中,凡是经历了努力的付出、认真的钻研、不懈的探索,父母、老师、同伴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得到认可的价值感,又会不断驱动着学生更努力、更积极地投身劳动活动中。当一些经过长期过程的种植性劳动,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果树上累累硕果,看着绿油油的蔬菜时,那种欢心、满足与成就是旁人难以体验的。当劳动的成果和对劳动价值的体验相遇时,劳动的教育价值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
劳动是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树立使命的重要途径。完成劳动任务是一种责任,劳动分工也是责任分解,而对劳动对象的负责、用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比如,在饲养劳动和种植劳动中,我们的劳动对象都是活生生的动植物,它们需要吃喝,或者需要浇水施肥。特别是在照看幼小动物的劳动过程中,除了责任,更需要劳动者的爱心和细心。稍有不慎,照看不周,动物幼崽就会面临饥饿、生病甚至是被捕食者掠食的危险。这时,责任就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心。当然,在日常家务、学校清洁劳动中,劳动也承担着家庭卫生、班级建设的责任。作为家庭成员和学校班级一员,每个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责任承担的用心程度、责任心的大小,都可以通过劳动的过程来体验。在家务劳动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帮助父母、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参与择菜、洗碗、擦地、扔垃圾等家务活动,既是对自己生活能力的锻炼,更是养成爱护家人、关心家人的积极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家人、朋友、师长都能给予肯定和赞誉,让学生的责任变成看得见的行为,这就是劳动的价值。
劳动教育的提出,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主动应用书本所学、所思、所感去改造生活世界、感悟生活世界、理解生活世界。没有劳动实践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责任的理解、对付出的理解都是肤浅的、形而上的和道听途说的,缺乏自己的真实看法和体验。比如,当学生没有顶着烈日在田间给庄稼除草或是收割稻麦的经历,没有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而腰酸背痛的真实体验,他绝对不会深刻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个中深意,他也不会懂得爱护和珍惜粮食的价值。他也不会理解卖炭翁那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无奈和凄凉,不会理解养蚕人面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哀叹。同样,当学生从来没有自主做过一顿饭,却总是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可口的时候,他不会理解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他也不会懂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爱与关怀的本质。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深刻的生活,没有劳动也没有伟大的文学和艺术。那些艺术大师、文学大师都是深入劳动之后、走近劳动者身边之后,才能创作出卓尔不群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正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没有深入的劳动体验,不仅路遥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读者同样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劳动教育的最大特点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新时代劳动教育由于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等基本特点,成为学生发展兴趣、发现潜能的最好平台。在校内劳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小创意;在校外劳动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体验、社会实践,也可以走进大学、科研院所直接参与科学家的研究项目。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发现特长、发展才能的重要领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劳动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职业,体验了不同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感受到了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方向、专业选择和职业取向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岗位的劳动、校园社团职业体验等活动,培养志趣、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中学都有各种真实的职业体验岗位,如校园咖啡吧、校园超市、种植园地等,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劳动,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技能,为今后的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因此,真实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更早明白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有利于学生从小明确志向,为今后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