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急性心梗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0-06-29 07:59郭建萍王华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二聚体分级心肌梗死

郭建萍,王华

(浚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浚县45625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事件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如果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治疗,预后会受到严重影响,病死率较高[1]。早期的诊断及治疗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方法,以往多通过心肌酶学相关指标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判断, 不过临床发现这类指标应用缺乏良好灵敏度,同时检测时间窗较短,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必须寻求其他更有用的诊断指标[2,3]。D-二聚体为纤维交联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被临床视作体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分子标志物[4],另外血清N 末端脑钠肽(NT-pro BNP)一直是临床心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5]。本研究以我院 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的100 例初诊急性心梗患者及100 名健康者为对象,具体探讨血清N 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我院 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的100 例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疾病组, 男53例以及女 47 例,年龄平均(53.28±9.36)岁(40~72岁)。纽约心脏病协会( H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有30 例,Ⅱ级有 35 例,Ⅲ级有 17 例,Ⅳ级有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9 例患者为单支病变,41例患者为双支病变,20 例患者为三支病变。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且经病史询问确定为初诊,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签订同意书;全部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免疫性疾病、感染疾病、肥厚型心肌病、恶性肿瘤。另外选取100 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包括男56 例,女44例,年龄 41~70 岁,平均(56.33±10.28)岁。2 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收集清晨空腹状态下的6ml 静脉血液,健康者直接采集,利用真空采血管收集,在4℃的温度下静止放置1 小时,3000r/min 离心 15min,收集上层血清,于-80℃保存。通过瑞士罗氏公司 Cobase411 2010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NT-pro BNP 水平。另外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

D-二聚体阳性参考值为≥200mg/ml,NT-pro BNP 阳性参考值为≥2000ng/L。

1.3 观察指标 比较疾病组、对照组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不同HYHA 心功能分级下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的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否患者的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死亡患者、存活患者的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

1.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用SPSS22.0 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组、健康组指标水平 疾病组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疾病组、健康组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表1 疾病组、健康组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分组 例数疾病组对照组100 100 D-二聚体(mg/ml) NT-pro BNP(ng/L)506.25±58.59 128.54±34.19 2852.38±432.64 469.57±145.22

2.2 心功能分级与指标水平 心功能分级越高,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越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HYHA 心功能分级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表2 不同HYHA 心功能分级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分级 例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0 35 17 18 D-二聚体(mg/ml) NT-pro BNP(ng/L)506.25±18.59 528.54±24.19 542.19±28.64 571.15±31.22 2152.38±332.64 2469.57±345.22 2526.84±348.95 2613.34±356.27

2.3 病变数与指标水平 病变支数越多, 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越高,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变支数和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表3 不同病变支数和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分级 例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39 41 20 D-二聚体(mg/ml) NT-pro BNP(ng/L)463.58±12.66 512.81±22.42 558.41±30.55 2165.29±336.28 2481.15±352.09 2587.31±361.22

2.4 心血管事件与指标水平 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否和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表4 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否和D- 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分级 例数发生心血管事件未发生心血管事件8 92 D-二聚体(mg/ml) NT-pro BNP(ng/L)561.02±21.48 451.44±26.59 2846.35±328.19 2295.31±342.22

2.5 死亡、存活患者指标水平 死亡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见表5。

表5 心肌梗死后死亡或存活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表5 心肌梗死后死亡或存活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比较()

分级 例数死亡存活5 95 D-二聚体(mg/ml) NT-pro BNP(ng/L)915.32±241.16 356.35±107.41 9175.28±421.08 1685.44±123.37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纤溶-凝血系统异常又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特异性,仅当机体出现血栓病变时不会有明显变化,只有当同时出现继发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才会出现明显变化。D-二聚体能够将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反映出来,被临床视作血栓形成或溶解的重要标志物[6]。机体出现凝血反应时,凝血酶会水解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7]。等到纤溶系统被激活后,交联纤维蛋白会出现降解,转变为D-二聚体复合物,因此如果D-二聚体水平上升,多能够提示血液高凝状态[8]。

BNP 最早提取于猪脑组织,之后因为研究的广泛,发现在心肺组织、垂体组织、脊髓及脑部都存在 BNP,其中心脏中 BNP 的含量为首位[9-11]。研究证实,BNP 的作用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利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抗利尿激素、控制血压等,另外还发现其可以对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形成抑制,有效调节血压、血容量及水盐的平衡状态[12-14]。研究发现,BNP 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h 左右就会有显著上升,发生后24h 之内会至峰值水平,48h 内仍处于升高状态,在大约5d时会有2 次高峰值,之后再逐渐下降,但整体水平始终高于健康者。由此可知,通过检测该指标水平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15,16]。

本研究将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同分组分析,从心功能分级层面来看,HYHA 分级越高,患者 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越高(P<0.05),表明这两项指标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分级存在正相关,指标水平越高提示患者心功能越差,能够辅助临床病情的判断。从冠脉病变支数来看,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的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逐渐升高, 两两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这两项指标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病变支数有正相关性,因此通过测定这两项指标水平能够协助临床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冠状病变程度。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与否情况来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同时显示死亡患者D-二聚体、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表明这两项指标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存在良好相关性,指标水平越高,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死亡的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初诊急性心梗患者血清N 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具有较高相关性, 两项指标水平越高,病情严重程度越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死亡风险越高,对预后影响越大。

猜你喜欢
二聚体分级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