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冯斌
(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轮状病毒性(RV)肠炎的发病率明显的上升,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小儿RV 肠炎的发病率可超过485/1 万人左右[1]。临床上小儿RV肠炎病情进展能够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活及学习[2]。长期的临床随访观察研究发现,小儿RV 肠炎可合并有多脏器器官的损伤。反复的腹泻导致的电解质及代谢内环境的紊乱,能够通过影响到心脏电生理的改变,进而加剧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异常,增加心肌细胞的损伤风险[3]。同时小儿RV 肠炎感染过程中,肠道病毒通过肠道黏膜屏障进入循环血中,可以通过直接粘附和进入作用,进而促进心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4]。部分研究者通过病例报道探讨了小儿RV 肠炎发生心脏损害的情况,认为在相关高危因素的患儿中,其发生心功能损伤的风险可明显上升[5],但缺乏对于心脏损伤的病情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揭示小儿RV 肠炎心脏损伤的特点,本次研究选取2014 年2 月至2018 年6 月在我院治疗的RV 肠炎患儿118 例,探讨了小儿RV 肠炎患者心肌酶谱的表达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2 月至 2018 年 6 月在我院治疗的RV 肠炎患儿118 例(观察组),纳入标准:⑴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6];⑵均经胶体金检测RV 抗原阳性,且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阴性;⑶病程≤3d;⑷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有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中毒性脑病等其他疾病;⑵合并有其他病毒感染。同时选取非RV 感染急性腹泻患儿10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检测方法 在入院后第二天常规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4ml,自然凝固后采集上层清液,采用上海雨婷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器(Biotetic-2008) 及该公司配套试剂进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检测,心肌酶谱采用酶动力法进行检测。
入院后第二天常规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4ml,自然凝固后采集上层清液,采用深圳越华公司生产的越华M1921 电解质分析仪进行电解质的检测,配套仪器购自北京博奥生物公司。
1.3 脱水程度判断 无脱水:患儿精神正常,皮肤弹性好,尿量正常;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患儿精神正常或稍差,眼窝或前囟轻度凹陷,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眼窝或前囟明显凹陷, 皮肤干燥,弹性差,哭时少泪,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眼窝或前囟深度凹陷,皮肤灰白或有花纹,失去弹性,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度干燥,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脱水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α=0.05。
2.1 两组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观察组CK、CK-MB、LDH 和 α-HBDH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心肌损害发生及脱水程度比较 观察组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电解质水平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Na+、K+和 HCO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肌损害发生及脱水程度比较
2.4 观察组不同脱水程度患儿心肌酶谱及电解质水平比较 随脱水程度增加, 患儿CK、CK-MB、LD H 和 α-HBDH 明显升高(P<0.05),而 Na+、K+和 HC O3-明显降低(P<0.05)。见表5。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Na+、K+和HCO3- 水平比较
表5 观察组不同脱水程度患儿心肌酶谱及电解质水平比较
在自身免疫力下降的人群中,由于短期内病原体感染载量的增加,小儿RV 肠炎的发生率可显著的上升,在部分流行区域或者疫区接触病史的儿童中,小儿RV 肠炎的发病率可进一步的上升[7]。临床上小儿RV 肠炎的发生,能够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增加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8,9]。部分单中心的临床分析研究发现,小儿RV 肠炎患者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可超过3.5%以上,同时在具有基础性合并症的患儿中,心功能损伤的风险可进一步的升高。临床上缺乏对于小儿RV 肠炎并发心脏损害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本次研究通过对于小儿RV 肠炎并发心脏损害的相关分析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小儿RV 肠炎的病情进展特征,同时还能够为临床上相关心脏损害患者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研究小儿RV 肠炎心脏损害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可以发现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可以通过诱导低钾血症的发生,增加心肌细胞膜电荷的波动,进而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反复呕吐或者腹泻导致的低钠血症,还能够影响到钠钾ATP 泵的活性, 导致心肌细胞能量利用障碍;脱水程度的不同,能够反应患儿腹泻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而评估病原体入侵的风险,预测心肌细胞受损的可能。过度的脱水或者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能够导致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的异常,增加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和凋亡的风险[10]。部分研究者探讨了小儿RV 肠炎发生心脏损害的风险性因素,认为病程较长或者基础性的代谢系统疾病,能够显著增加心脏损伤的可能[11],但对于电解质紊乱和患儿脱水情况的分析不足。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是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可以发现在RV 肠炎组患者中,CK、CK-MB、LDH 和 α-HBDH 的表达明显上升,提示在RV 肠炎患者中存在明显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分析其相关的原因,考虑由于RV 肠炎的下列几个方面的病理性改变有关[12-14]:⑴小儿RV肠炎的发生,能够导致病毒致病颗粒的释放,增加其通过循环血浸润心肌细胞的风险,导致心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⑵小儿RV 肠炎,能够通过加剧体内的酸碱平衡紊乱,进而影响到心肌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加剧心肌细胞的缺氧性损伤。杨彩兰等[15]研究者也发现,在小儿RV 肠炎患者中,CK-MB 的表达浓度可平均上升40%~55%,同时在病程较长或者合并有细菌感染的患者中,CK-MB 的表达可进一步上升,心肌细胞的损害可进一步加重。两组患者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RV 肠炎组患儿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可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轮状病毒复制过程中诱导的脂多糖的激活,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了心肌细胞的损害可能。本次研究并未发现RV 肠炎组及非RV 病毒腹泻组患者电解质水平的差别,排除了电解质代谢水平对于心肌细胞损害的影响。但可以发现的是,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 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可逐渐的上升,而电解质浓度可逐渐的下降,提示了脱水程度对于心脏损害的影响,这主要由于RV 肠炎患儿的脱水程度越高, 心肌细胞的血容量灌注水平越低,心肌细胞相对缺氧的环境能够加剧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心功能的损害。
综上所述, 儿童RV 肠炎易发生心肌损害,电解质和心肌酶谱水平与脱水程度有一定关系。但本次研究并未随访治疗过程中小儿RV 肠炎心肌酶谱指标的转归情况,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