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礼器作为古代祭祀时的重要道器,自先秦上古时期便被统治者所重视,历代相关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至乾隆年问,高宗派大臣搜集相关资料,编撰了一部系统论述历代礼器形制及用途的典籍,即《皇朝礼器图》。
《皇朝礼器图》作为乾隆时期考订礼制及礼器形制的经典图谱,既规范了清代社会成员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又为嘉庆朝首次绘制《大清会典图》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世人们了解和研究清朝的典章制度、器物、工艺制作水平提供了文字与图像的可靠资料。无怪乎《四库总目提要》评其:“是编所述则皆昭代典章,事事得诸目验,故毫厘毕肖,分刊无讹。圣世鸿规,灿然明备。”
《皇朝礼器图》是一部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也是一部描绘清代礼器的彩绘图谱。庄亲王允禄、蒋溥等奉敕初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四年后校勘,并由福隆安、王际华等奉敕补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武英殿修书处刻版印刷,称“武英殿刻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后录入《石渠宝笈·续编》,贮乾洁宫。
《皇朝礼器图》共十八卷,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6个部分。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皇朝礼器图》(九十六册)本幅绢本,纵一尺三寸,横二尺五寸三分。右设色画图,左楷书系说。两图者全幅书说。”此书绘图精美。左侧系说将每件器物的详细尺寸、质地、纹样以及与相应官职品级的对照,条理洁晰,记载详备。且后记:“‘鉴藏宝玺”八玺全。”足见规格之高,帝心之盛。武英殿刻本之《皇朝礼器图式》
《皇朝礼器图式》为洁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武英殿刻本。它是以《皇朝礼器图》为范本的版画刊刻,形制布局、图文系说皆与绘本一致。全书共十八卷,目录一卷,其中卷一、二为祭器,卷三为仪器,卷四至七为冠服,卷八、九为乐器,卷十至十二为卤簿,卷十三至十八为武备。卷前有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序、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进表、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福隆安等补纂告竣进表、允禄等29位纂修官职名、福隆安等39位补纂官职名。
《皇朝礼器图式》版框长约六寸,宽约四寸。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是洁中期写刻本体貌范例。图文刊刻繁缛精密,工谨不苟,既有版画风采又不失绘本风貌。全书以上等黄腊笺纸做封面,太史连纸精印,未加衬纸,黄绫包角,连函套内纸亦为染黄纸裱就,为严格的内府装潢体例。
《皇朝礼器图式》除却兼具《皇朝礼器图》绘本的价值作用外,还代表了乾隆时期洁内府书籍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同时为考证、还原彩绘本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另有洁光绪年重印本。
《皇朝礼器图》的流传
《皇朝礼器图》彩绘本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4.石渠宝笈续编(二)》,记述其贮乾洁宮,钤印规格极高,为““鉴藏宝玺”八玺全。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乾隆御览之宝”。亦曾收藏于圆明园,后被英法联军掠至欧洲。一时至今日,大英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爱丁堡皇家博物馆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依旧藏有《皇朝礼器图》绘本零页。这些零页规格严谨,精工绘制,尺幅、形制、风格、装帧相同,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零页上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圆明园宝”“五福五代古稀天子宝”,可见这些零页曾为一整套,且确是圆明园之宝——《皇朝礼器图》彩绘本。
《皇朝礼器图》描绘清代礼器形制
此《皇朝礼器图》绘本零页共十开,其中八开为一图一说,两开为两图者全幅书说。第一开为祭器部“太庙后殿登图”;第二开至七开为卤簿部“皇帝大驾卤簿九龙曲盖图”“皇帝大驾卤簿翠华盖图”“皇帝大驾卤簿九龙盖图”“皇帝大驾卤簿五色花盖一图”“皇帝大驾卤簿五色龙盖图”;第八开为卤簿部“皇帝大驾卤簿五色龙盖图”两幅;第九开为卤簿部“皇帝大驾卤簿方伞图”两幅;第十开为武备部“职官甲二图”。
第一开“太庙后殿登图”,左绘黄底粉彩轧道龙纹登。登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顶置宝珠钮,高足外撇,自上而下分别饰如意头纹、窃曲纹、波带纹等仿青铜器纹饰。“登”为“祭器”,供太庙后殿祭祀用。太庙为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制位于宮门前东侧。后殿,又名祧庙,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为重要的祭祀场合。开本所绘笔法精妙绝伦,敷色生动自然,虽工谨周密,亦自带雅致意韵。且写实性极强,观图便能看出器物的形制特征,即底色黄润光滑,粉彩华贵富丽,器型规整严密,釉面晶莹透澈,轧道精细规矩,纹饰繁而有序,通体萦绕乾隆盛世气息。此开著录于《石渠宝笈·<皇朝礼器图>九十六册》之第十三册,祭器,太庙后殿。
第二开至第九开为“大驾卤簿”。帝王出行时邑从的仪仗队统称“卤簿”,其意义在于“隆典祀,重朝章,明等威,彰物采,非特为观视之美而已”。洁代卤簿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卤簿钦定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四等,分适皇帝的不同活动。其中“大驾卤簿”集后三驾卤簿的规模而形成,用于冬至祭天、正月祈谷、孟夏雩祀三大礼,是等级最高、随行官员和护卫人数最多,仪仗和乐舞最为齐备的卤簿。零页中“九龙曲盖图”“翠华盖图”“九龙盖图”“五色花盖图”“五色龙盖图”“方伞图”均为“大驾卤簿”中的伞盖,在仪仗制度方面,参稽历代卤簿制度,对仪仗数量、礼器上的纹饰图案、颜色大小都统
规范,量加增饰。这些形制还曾出现于洁内府绘制的《大驾卤簿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和《清制大驾卤簿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实物亦在故宮的洁宮卤薄仪仗展厅陈列。零页绘制精美,纤毫毕现,色彩选取皆为传统五色,庄重肃穆,彰显皇家等级。此八开著录于《石渠宝笈·<皇朝礼器图>九十六册》之第六十二册,卤簿。皇帝大驾卤簿,玉辇至方伞。
第十开“职官甲二图”,左绘布面铁甲衣。身甲前后、护肩和两裳各绣团蟒纹。甲衣的布面组成均为石青缎面、蓝布里、石青倭缎边缘。甲钉为银钉,甲绦为石青色。护肩和身甲的连接处各有二十片铁甲片,甲片均髹漆鍰金龙。鍰金与鎏金不同,鍰金时,需要先在铁器上做出需要的花纹。然后在需要鍰金的地方刻上细密的纹路,再用金箔贴在文路上,通过大力撞击的方式,让金箔和铁结合在一起。这种甲衣文需三品以下、骁骑参领、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直省副将以下官员穿戴。所绘甲衣组织结构洁晰、图案纹饰细腻、搭配设色庄重。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开着录于《石渠宝笈<皇朝礼器图>九十六册》之第七十四册,武备,皇帝大阅随侍甲冑,亲王至王府护军甲冑。
将此十开零页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零页作比对,不难发现其在内府规格、御制装帧、书画风格、色彩等级、品类规模、皇家气韵等方面毫无二致,毋容置疑,两者系出同源,都是来自石渠著录中的《皇朝礼器图》彩绘本。
石渠遗珍的补史之功
众所周知,礼是器的灵魂,器是礼的载体,礼与器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使得仍以敬天法祖为基本理念的清代,尤为重视礼器的规制,因此《皇朝礼器图》的绘制也是必然之事。绘本虽为图谱,却反映着清代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礼仪系统之礼的集中体现,也是礼仪系统所涵盖的清代社会成员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如此来看,零页虽不能涵盖所有内容,但依旧有具体的指向性,如“太庙后殿登图”中的“登”,就是古代礼仪准则与清代工艺结合的特定产物,不但体现了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准,也是将技艺融入礼仪中的典范。“职官甲二图”与“大驾卤簿”各类伞盖,则是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代表,同时也象征着朝廷的礼仪制度,是清代社会政治文化中不容忽视的
部分。这些绘本零页的现世,对研究清代礼仪制度、民族融合和社会生活以及工艺变化有着重要的补史之功用。
除却《皇朝礼器图》自身蕴含的深层价值,这些零页体现的艺术价值亦不容忽视。作为乾隆皇帝最为重视的政书之一,其绘制人员尽为内府画家之首,零页绘工精妙,笔墨高超,色彩庄重,书法工谨,虽品类众多,但各页皆具神韵,等级规格和装帧形式有明显的御制特色,无处不体现皇家庄严肃穆的风范,因此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便不足为奇。此前佚散欧洲的《皇朝礼器图》零页作为宝笈珍品,逾百年后得以回归,依旧保留着宫廷册页原装裱,实属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