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善书
各大机构还在整理消化2019年的成交数据,市场已经迫不及待地踏入2020年。有人说,曾经在“波浪式”前行中延续了20年之久的牛市行情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在精英阶层不再成为市场交易主引擎的时代,行业的未来又将由谁来主导?站在岁末年初的十字路口,笔者也不禁对2020年行业走向发出了五声感慨。
第一声感慨是拍卖成交的行业风向标意义将继续走弱。大多数市场研究人員都习惯依据上一年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来研判下一年度的市场走向。这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误判。随着精英时代的结束,仅凭拍卖数据已不再足以支撑形成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倒不是因为拍卖行的成交记录掺杂着大量的水分,而是因为国内艺术品行业的大多数交易都不再发生在拍卖市场,甚至拍卖行在二级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也在近两年不断被网络交易等新业态所弱化。最简单的例子是,根据近三年的拍卖成交数据,国内艺术品市场在严重缩水。但事实上,随着工薪族和中产阶层对市场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艺术品行业的整体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特别是随着这几年工艺品市场和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场外人士开始借助“实用艺术”的桥梁,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只要后续的教育培训跟得上,这一批人的购买需求很快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新的市场引擎。
第二声感慨是市场泡沫还在进一步考验经营者的承压能力。这两年行业在转型,市场在成长,画廊和拍卖行的老板却一点都不觉得暖。什么道理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还足以前积累的价格泡沫还没有挤到位。尽管持续两年的去泡沫冻结了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交易,也帮助一部分艺术经纪人娇正了心理,但是,对于利益回吐较大的那部分人来说,作品滞销和价格腰斩带来的市场阵痛仍然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第三声感慨是美术批评和市场冷落开始在倒逼行业重建价值标准。这几年香港巴塞尔的火爆、内地各种艺术博览会展销平台产品结构化调整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大多数题材重复、语言呆板、审美老旧的作品已经开始被另一些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创新且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所取代,后者则成为市场交易的新主流。笔者甚至发现,有些食古不化、千篇一律的所谓名家作品,也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买家的排斥,很多经营机构都希望为艺术行业建立套新的价值标准。
第四声感慨是IT技术的普及和鉴证备案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堵塞造假售假等各类商业投机的财路。在暴利驱使下,造假和卖假一度成为拍卖行业和艺术经营机构的主业,也成为国内艺术品行业最大的毒瘤。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一方面为造假产业链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加快了一些违法犯罪团伙的毁灭。尽管这两年炒作非常厉害的区块链还无法成熟应用,但并不妨碍国内艺术品鉴证备案工程的加快建设,加上公安机关对艺术造假犯罪的打击也在不断加压,靠做局骗人来发财的生意必定越来越难做。而随着行业风气的不断肃清,也将吸引一批新的买家进场交易。
第五声感慨是艺术金融方兴未艾,但鉴定难和评估难依然在阻碍行业做强做大。用金融杠杆撬动艺术品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这条路要走得通少不了一些基础工程。对金融机构来说。最头疼的是国内尚无一家鉴定机构能够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真假一锤定音,业内对艺术品的价格评估更是标准不一、乱象丛生。解决不了鉴定难和评估难的问题,自然无法对这个行业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金融与艺术的联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