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武
摘 要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企業融资在负债规模、债务类型、整体结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各环节依旧存在风险。企业要想降低这些风险,就应该优化企业融资制度,将融资的各个环节精确化,创建融资风险的评估判定,并建立相应的融资风险管理制度,这样更有利于创建良好的高速公路融资环境。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企业融资 风险问题
高速公路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基础建设设施任务,它需要的基础资金金额较大、建设的时间比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受到当地地质条件的限制,投资之后取得回报的过程较长。其比较依赖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等其他相关背景,对内部的管理、债务的类型以及对风险的管理也有较高的要求。
一、高速公路企业融资方面带来的风险所对应的防范措施
高速公路企业内部融资风险的管理包含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投资后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时而增加或者减少。高速公路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在企业未来发展方面的不确定性。及时并准确防范高速公路企业融资风险十分重要,这需要对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高速公路企业融资风险,减小高速公路企业的损失。
(一)对高速公路企业融资风险的规避
在企业融资活动过程中对风险的规避,其大部分是从各种各样的可以提供选择权利的融资计划中做好风险的规避,从其中一些有用的内容中筛选鉴定出合适的融资计划,并想办法规避一些风险程度较高的、不易掌握的融资活动。对企业进行风险规避是较为简单、容易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方式,其也伴随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可能也丢失了一些可以获得较高利润的大好机会。
(二)尽量将高速公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小
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管理计划应包含针对融资过程中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在对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时,加强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辨别能力。这样可以促使融资企业在面对风险较大的项目活动时开展相应的预防工作,使其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高度。要想避免损失,主要是不断减小项目活动的规模,适当降低风险并实时掌握项目活动进程,必须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监督管理以及加以处置。
(三)尽量降低高速公路企业融资的损失程度
降低损失程度是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在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出现后采取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不可以在损失发生之前或者在事先就准备好,它的主要作用是尽量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发生后不利的一面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企业的影响。
二、降低高速公路融资风险的相应对策
融资风险是伴随着融资活动而产生的,也是融资活动众多成分中的一种。融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在高速公路的公共用品的特点表现上,对银行也就是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依赖性,利率、汇率、企业贷款时期的相应变化,是导致融资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有政治方面的问题,国家对高速公路融资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的要求是很高的。下面是对于高速公路企业降低融资风险提出的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优化高速公路企业融资体制
高速公路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和相应地区是否已实现现代化要求,以及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它在我国只有较短的存在历史,但其仍然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其快速兴起以及爆发式的发展,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理念的运用以及创建的制度相对落后。而企业要想创建和优化高速公路融资体制,就必须制定并分界相应的产权结构,促使对产权的管理更加有效;同时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适当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融资风险,切实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进一步促使高速公路企业融资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
高速公路融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整合资金被私自挪用。
高速公路企业是一个很好投资的企业,投资之后会有丰厚的回报,也有较为吸引人的融资项目。但是,某些融资项目活动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企业管理体制并不严谨,比较随意,这不利于对企业财务成本的控制管理、增加企业收益、控制融资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以及保证资金募集的有效。规范化与制度化是高速公路企业融资活动的重要因素,这有利于企业切实规避融资风险,适当控制融资成本,增强融资能力。
(三)创建适合高速公路企业的融资风险评估机制
融资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但其可以被控制。前提条件是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融资风险,第一是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二是估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对企业风险的评估,是日后对风险的规避以及风险控制活动的依据。由此看来,创建较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制,可以促使风险评估的普遍化、规范化、有效化以及机制化,其对企业风险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林姘婷.企业融资风险生成与转嫁的博弈分析[J].财会学习,2019(33):207-208.
[2] 张修普.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论,2019(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