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文
摘 要:本文根据广州市某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学科期末考试中的命题依据、试题结构、试卷答题情况等,分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据分析;教学行为;教学策略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为命题依据,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次命题能够涵盖一年级上学期所学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试卷考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基础知识考查、能力考查和学习习惯考查。
二、试题结构及答题要求
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内容包括: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测查的内容是《数学(低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相关内容。本试题结构、考查知识点及答题要求如下表(表1):
三、试卷答题情况统计
1、本研究对抽样的147份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分94.79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64分。
2、考生成绩分布。考试分数在85分—100分的有138人,占总人数的93.88%;分数在75分—84分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5.44%;分数在60分—74分的1人,占总人数的0.68%;
3、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表1的题号及知识点对一年级147名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生成表达得分率及满分率的雷达图(如图1)。蓝线部分为得分率,红色部分为满分率,越接近外围部分,数据越接近100%,越接近圆心部分,数据越接近0%。由图中数据可见,得分率与满分率趋向基本一致(20以内加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除外),得分率比满分率高,得分率都在80%以上。总体而言,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个别学生显示出有学习困难的情况;全体学生出现的失分点比较集中,失分较多的题目大多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在图1中显示出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
(1)得分率与满分率不一致。比较突出的是“20以内加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得分率和满分率趋向有所不同,得分率高,但是满分率低。在一年级上册书中,“20以内加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是本册书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更是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分率高证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的知识和方法。满分率低是部分学生粗心大意做错一、两道题,大多是在加减法混合计算,学生会出现看错加减符号的情况。
(2)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比较低的题目。“数一数,比多少,同样多”,“单一情景的连减问题”,“基数和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求部分的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这四个知识点的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明显低于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数理”理解不够,对数学符号表述不清晰,不能准确的呈现在卷面上,影响了考查效果。如口算题中,部分学生把一步计算中的“+”当成“—”计算;在加减混合计算中也把加减法混淆了;在解决问题中,用减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远远低于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2、学生读题审题能力不强,从文字、截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数学思维。如在“数一数,比多少,同样多”这道题中,“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学生的出错率高,原因在于审题时混淆了比较物与参照物。
3、学生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理解部分题目中的实际情景,影响对题目中的数据关系的理解,导致列式错误。如在“求部分的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桌面上有6个面包,刚做好8个,买了3个后,还剩下几个?”学生只经历过买面包的环节,缺乏做好面包增补上架的生活体验;又如“基数和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目出示狮子排在第11和斑马排在最后第20,问狮子后面有几只动物?学生一般经历从前面开始排队数数的生活体验,缺乏从后面开始数数的排队经验,导致题目的失分。
4、学生做题方法与习惯没养成,导致部分简单题目出错。如口算计算题目,学生检查习惯没养成,出现缺漏题;看图解决问题部分,先数图中物品的数量再列式计算,由于数数没标记好,出现物品漏数的情况,影响了列式的计算。
五、教师的教学策略
1、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学习规律。“数”是数学的基础,数概念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后再进行数的计算教学,数的计算也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教学应按照从小到大,先加后减的规律实施教学。如在1~5的加减法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能快速计算出得数,但对加减法的意义是不完全理解的,因此有必要先把加法的意义表述清楚并加强训练后才进行减法计算教学,在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后,再把加减法结合起来进行区分。一旦违反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不透彻,导致后期出现加减混合计算和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就不能准确的使用加减法进行列式计算。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和素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一个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若想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欲望。如,在广州长大的孩子,生活经历以现代化城市生活为主,较少接触农耕生活,在使用情境圖片时应适当选择接近城市生活的情景图片,如超市、公园、游乐园等,而非农场喂鸡,菜园摘菜等。教师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比多少”,可以设定在游乐园,数一数有多少只小飞船,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朋友,比一比,小飞船和小朋友,谁多谁少?能否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坐上小飞船等。类似的情景,还可以用于“排队”问题,孩子在游乐园玩游戏项目一般都要排队,孩子都想知道“自己排在第几”,“自己前面还有几个人”,这就可以把序数和基数的知识点融入到情景中进行教学。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背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作为素材,用学生想知道的答案作为问题,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求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良好体验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效果不是瞬间达成,而是逐步形成,体现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对一个知识點的初步接触,到理解运用,需要未开始前的求知欲望,一开始时的认真学习、模仿,学习之后的巩固保持及反思改进等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均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最后的书面作业或卷面答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教师应在开课前就提出课前、课中、课后要求并宣布过程性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评价。评价指标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评价指标的横向项目设计多样化,如课前准备(课本、文具的准备,学生入座的表现等),课中表现(精神集中、坐姿端正、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执行迅速、堂练准确率等),课后反馈(作业按时完成、思考提出疑问、书写工整、做题格式规范等)。教师要求明确,评价持续有效,学生做事有据可依;学生稍有成长得到表扬,自信心逐步增强;学生遇到问题得以解决,偏离正轨快速纠正,良好的习惯在长期坚持中养成。
4、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辅导措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也要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教师在基于全体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学习活动之余,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措施。如在一年级上学期阶段,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堂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不能因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延误全班同学的教学进度安排。此时,教师应制定有效的措施辅导这部分学生。建议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长期记录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商讨和制定个性化的阶段学习计划,并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进和记录,当孩子达到某阶段目标时应给予家长和孩子的肯定以及鼓励,并适时调整计划和方案,注意要向家长提出有效提升孩子能力的具体方法,在校期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低年级的孩子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小学低年段学生,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变化,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和论证,笔者会持续对该年级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追踪、统计与分析,以获得小学数学可持续以及可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晓华,朱峰.关注数学抽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年级"数的概念"教学例谈[J].小学数学研究,2018.
[2]侯美霞.把握分解点,突破生长点[J].课程教学研究,2013.
[3]孟红兵.新课程下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J].成才之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