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倩 许沛文 黄俊翊
摘 要:近些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远远比不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加上越来越多的所谓实用英语的出现以及功利化的社会氛围让英语专业逐渐失去了初心。不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让英语专业有名无实。本文将基于对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的调研,从英语专业的存在优势出发,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英语专业学习者自我提升方法提出建议,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专业;存在价值;课程改革;自我提升
一、前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具有跨学科人文属性,而且具有跨文化属性。英语专业应当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己任,此类人才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必须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具有文化自信,能够汇通中外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这样的人才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然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文知识欠缺和价值观取向功利化。
二、国内现状
我国国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英语专业教学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导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进而冲击了英语专业的前景(蔡基刚2013.05);从思辨能力的角度看,国内众多高校花大力气只对学生进行的所谓“听、说、读、写”训练而忽略思辨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孙有中2011.03;文秋芳2014.12)。从人文素养角度看,侧重应试教育的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不强(王颢,2011;孙有中2017.11);总之,国内学者基本上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持不乐观的态度。
综上所述,国内对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不乐观,鲜有学者深入剖析英语专业的自身的巨大优势;课程改革也在迎合社会需求,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英语专业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通过对英语专业自身优势的分析,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找到自我定位,明确学习方向,为未来的深造或就业打好基础;(2)提供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使英语专业的专业优势更为凸显,助力复合型人才的输出;(3)用部分分析整体的方法找出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帮助英语学习者实现自我的高效提升。
三、英语专业存在价值与学习者优势
“外语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或外语教育具有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是国内外语教学界达成的共识。”(蔡基刚,2017.02)但是多数文章与观点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这要归因于长久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往往让学生将英语当成一个考试的工具,并没有深究其背后的人文价值。“语言的人文性实际上就是文化,它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蔡基刚,2017.02)人文性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与工具性都是英语专业的存在价值。
《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中规定,英专是培养综合素质、英语语言基本功、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厚实,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这便是英语专业的育人价值,它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只会说英语,不会应用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兼顾学术、专业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通过学习本族语言与外国语言的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陈琳,2012.05)。所以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必定是开阔的。因为在其学习过程中,一直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与思考问题。这样,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的人才来说,在其考研或者未来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四、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早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来看,英语专业课程大体可以分为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
语言学研究方向的课程主要是对语言的抽象概念以及部分语言现象的阐释说明,然而部分课程抽象难懂,且缺乏实际的可操作的语言研究。
文学方向的专业知识课程主要是赏析英美作家主要作品,了解文化背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英美文学的深入剖析。
文化方向的专业知识课程主要以“跨文化研究”為主要方向,达到输出“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的。而当下英语专业学生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把控不够,尤其表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汉语言逻辑的缺失以及词语的使用上。
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在《大纲》中分配20%左右学时的内容就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也是造就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阻碍重重。以浙江工商大学英语系为例,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实际上并未提供很多的选择,基本上只有金融相关课程;但其实外语学院已经有了商务英语的分支,为综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过多的金融相关课程其实用处不大。笔者认为不妨开放各学院选课,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适当参加其他学院的课程,由学校牵头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关辅修课程体系。
归纳起来,上述课程大体可由下表表示:
五、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自我提升
首先,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需要挖掘英语专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要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反思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触类旁通。
项目组成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以及通过研究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和对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高端输出认知的调查等,找出阻碍英语高端输出的关键因素,探究语言高端输出的培养目标,规避在实现语言流畅度时的语言“游戏化”、“口语化”等问题,认为在课程教学中以简单的篇章听写(囊括音标、拼写、语法等要点的训练)和篇章输出(以读书报告、命题作文等形式)高质量训练,实现语言的高级输出,即说、写、译的高级输出。
英语专业学习者还需进行积极的职业规划,找出符合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让英语作为自己的优势。
六、结论
当前高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如果课程体系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博雅教育相结合,并落实到实处。那么各大高校就能够产出更多精通一门甚至数门专业知识的通才。
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交流的工具,那无异于舍本逐末,英语专业学生要基于自身的专业性,突出英语专业学习者和单纯学习英语的人的区别,形成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考研、就业等多方面能力突出优势。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3(02):12-16.
[2]蔡基刚.从语言属性看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3]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870.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2011,08(3).
[5]张虹.《国标》视野下外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框架[J].中国外语(02).
[6]陈琳.英语新课标准的“变”与“不变”[N].21世纪英语教育,2012.05
[7]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65-67.
[8]吕晶晶.文化自信视阈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A].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4):72-74.
[9]徐剑波,彭献荣.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校园英语, 2019(3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