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章泉 余飞跃 刘崇梅 龙 项 周中华 戴 印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414000
膀胱具有协调储尿、排尿功能[1],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起到脊髓反射作用,当脊髓受损后出现的神经源性损伤会引起膀胱功能失调,最终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等情况[2]。目前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尚无特效方法,但通常采用膀胱功能训练促使临床症状改善。中医在该病中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将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共同作用于该病治疗中,详见正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接收的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存在明确的脊髓损伤史,并经临床检查显示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2)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均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因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存在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尿道损伤等泌尿系疾病的患者;(3)存在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4)既往存在膀胱及尿道结构、排尿功能异常的患者;(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6)存在相关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53±8.37)岁;病程11d~6个月,平均病程(1.84±1.70)个月;脊髓损伤部位:颈髓25例,胸髓8例,腰髓4例。观察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62±8.42)岁;病程12d~7个月,平均病程(1.93±1.79)个月;脊髓损伤部位:颈髓23例,胸髓9例,腰髓5例。两组之间对比基线资料无较大区别(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2周)。(1)手法排尿:耻骨上区轻叩法:对耻骨上区轻叩,通过逼尿肌的牵拉反射反应促使逼尿肌收缩,产生自发排尿反射;Crede挤压法:在膀胱充盈后,医师利用掌根对患者下腹部从上向下、由轻及重进行按摩,并从会阴部挤压膀胱;Valsalva屏气法:患者坐位下保持身体前倾姿势,放松腹部,注意屏气呼吸,指导其做排尿动作。通过排尿训练诱发膀胱反射收缩功能,并培养患者的排尿意识。(2)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 500~2 000ml,饮水时间为6:00-20:00,三餐时间、上午、下午各饮水1次,每次饮水量控制在400ml以内。(3)间歇性导尿:结合患者的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时间,如残余尿量<300ml,则每隔6h导尿1次,残余尿量<200ml,则每隔8h导尿1次,残余尿量低于100ml时,每日导尿1次,导尿结束后对患者的排出尿量进行记录。观察组: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选穴:中极穴、关元穴、膀胱俞、八髎、三阴交。叮嘱患者先排空膀胱,后保持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相应穴位,采用泻法,针刺深度为0.5~1寸,与SDZ-Ⅱ电针仪连接,频率设置为15Hz,应用连续波持续刺激,留针20min/次,1次/d,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合理调节频率和强度。1个疗程为14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尿动力学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梗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对比
注:组内治疗前、治疗后数据比较,at=2.625,bt=5.546,ct=7.852,dt=16.460,et=3.150,ft=6.802,均P<0.05。
正常排尿时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的压力差会促使尿液顺利排出[3],中枢神经会支配排尿动作,当脊髓损伤后,会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储尿、排尿功能障碍情况的发生,甚至可能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故尽快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十分重要。
膀胱功能训练中通过手法排尿有助于培养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意识,刺激骶反射排尿和压力排尿,能够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饮水计划、间歇清洁导尿有助于患者形成定时排空膀胱的排尿习惯,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从而增加膀胱容量,可促进膀胱收缩功能的改善,可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同时可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排尿障碍情况,进而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生活质量提高。
中医将该病纳入“淋证”“癃闭”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膀胱开合、气化失司、气机不畅有关。针刺是祖国医学的特色技术,其遵循经络腧穴学说。通过针刺可使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维持正常,而电针是针刺疗法同电刺激疗法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使留针时局部刺激量增加,通过刺激膀胱肌肉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电刺激疗法还可改善血液循环及促进组织新陈代谢[4],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中对中极穴进行针刺可对膀胱功能紊乱情况进行纠正,并可改善尿失禁症状;针刺关元穴可起到调节脏腑阴阳、益气补肾的效果;针刺膀胱俞可调节膀胱气化,促使膀胱水液代谢功能得到改善;针刺八髎能调节局部气血和水液代谢,促使正常排尿反射形成;针刺三阴交可起到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的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尿动力学指标明显更优,充分说明了电针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疗效,分析原因在于,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使膀胱内压下降,促使膀胱顺应性以及膀胱容量增加,且能够提高最大尿流率,促进残余尿量的排出,可有效恢复膀胱储尿功能及排尿功能,在短时间内能恢复患者的排尿能力。康玉闻等[5]报道,试验组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尿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与本文结果相符,较好地证明了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总而言之,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