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内置变压器的高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

2020-06-28 05:57严志星刘俊峰
电源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导通增益储能

严志星 ,曾 君 ,赖 臻 ,刘俊峰

(1.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州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640)

近年来,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高增益双向DC-DC 变换器 BDC(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作为低压储能装置和高压直流母线的接口,成了国内外工业界与学术界研究和发展的热点[1-2]。由于高压直流母线的电压等级通常是在400 V及以上,高压侧的功率器件通常采用高电压应力、开关频率较低的IGBT[3]。然而,较低的开关频率会严重影响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通过串联减小功率器件电压应力的拓扑,使MOSFET可以应用在高压侧,提高开关频率[4]。

目前,BDC主要分为隔离型和非隔离型2种类型。在电动汽车、航天器和直流微网等不需要电气隔离的场合[5],非隔离型BDC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体积小等优点。最基本的非隔离BDC是传统的半桥Buck/Boost结构。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传统Buck/Boost结构的增益是受限的[6]。因此,为了实现更高的增益,开关电容结构[7-8]、耦合电感结构[9-11]和内置变压器[12-13]结构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开关电容结构是一种以电容作为储能元件,串联提高电压增益的技术,具有增益高和电压应力低的优势,但在开关电容结构中电流尖峰是不可避免的,这会严重地影响储能装置的寿命[14];耦合电感结构作为滤波电感和变压器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匝比而有效地提高增益。然而,耦合电感型的BDC会引入直流偏磁,导致磁芯利用率大大降低。内置变压器结构的特点是磁芯中的磁通可以相互抵消,使得磁芯可以避免磁饱和的出现,从而有效减小磁性器件的体积[15]。

文献[11]中,国内学者吴红飞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结构和电压匹配控制的BDC,可实现灵活地调节电压增益。然而,随着功率等级的提升,低压储能装置侧的电流应力和电流纹波会随之增大,过大的电流纹波会严重地缩短储能元件的使用寿命[16]。多相交错技术可以明显减小MOSFET的电流应力和低压侧的电流纹波[17],同时,低压侧的滤波器件尺寸可以随之减小。文献[9]中,国内学者王议锋等提出一种基于交错耦合电感和串联开关电容的BDC,可以实现高电压增益和低的电压应力,但其中耦合电感的耦合系数需要设计为0.3,难以实现。为了简化磁性器件的设计,文献[13]中,国外学者Bahrami等提出一种将内置变压器集成在3个传统的Buck/Boost结构中的BDC,该变换器具有零电压开通 ZVS(zero voltage switching)、电压增益高和电流纹波小的优点,但它的电压调节范围窄,当低压储能装置侧电压随电池电量的减少而降低时,该变换器的软开关会丢失和效率会明显地降低。

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针对在储能系统中应用的BDC,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变压器的BDC,其具有电压增益高、电压应力小、低压侧电流纹波小、全范围ZVS软开关、低压侧电压调节范围宽和控制简便的优势。本文提出的拓扑在低压储能侧采用两相交错的方式,可以大大地减少电流应力和电流纹波。通过将内置变压器集成在飞跨电容结构和2个交错的Buck/Boost结构中,该变换器可以同时实现电压增益高和电压应力小2个优势,并通过采用电压匹配的控制策略,实现2个控制变量的解耦、减小循环电流和拓宽低压侧电压调节范围。

1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电路结构

本文所提高增益BDC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一个内置变压器的原边放在飞跨电容结构中,副边放在2个交错的Buck/Boost结构中,变压器的匝比为n=N2/N1;VH和VL分别为高压母线侧电压和低压储能装置侧电压;C1、C2、Cc1、Cc2为箝位电容;Lm为内置变压器原边的等效励磁电感;Lr为其副边的等效漏感;L1和L2为2个相同的直流滤波电感。定义uab为a、b两点之间的电压;ucd为c、d两点之间的电压。由于该变换器可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将功率从VH传递至VL定义为降压模式,反之为升压模式。

图2是所述BDC降压模式时的关键工作波形。如图所示,开关管Q1u和Q1d互补导通,开关管Q2u和Q2d互补导通。Q1d和Q2d具有相同的占空比D,且开关管Q1d与Q2d的驱动信号相差180°。开关管S1和S3、S2和S4的驱动信号均为一对固定50%占空比的互补方波。位于uab和ucd之间的移相角φ可以调节功率的传输方向和大小。其中,S2的驱动信号超前Q1u移相角φ,S1的驱动信号超前Q1u移相角2π(D-0.5)+φ。 当低压侧电池电压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占空比D,实现变压器两端的电压匹配VC=n(VH-VC)/2,从而能减少环流损耗。

1.2 工作原理

如图2所示,1个工作周期可分为16个模态。由于工作模态是对称的,故只分析1半周期θ0~θ8时刻的状态,另1半周期的模态相似。

模态 1(在 θ0之前):如图 3(a)所示,Q1d、Q2u和S3、S4导通。 电容 C1、C2和 Cc1上的电压为(VH-VC)/2,uab和 ucd的电压幅值分别为-(VH-VC)/2 和-VC,由于电压匹配的实现,电感Lr的电流iLr斜率保持为0,电感Lm的电流iLm线性下降,L1的电流iL1线性上升和L2的电流iL2线性下降。

模态 2(θ0~θ1):如图 3(b)所示,当 S4关断时,iLm和niLr的差给S1的结电容放电,给S4的结电容充电,直到S1的结电容放电至0。S1的体二极管导通,漏-源极电压下降到0。

模态 3(θ1~θ2):如图 3(c)所示,S1实现了 ZVS。电压 uab和 ucd的幅值分别为 0和-VC,iLm保持为-VLTs/(2nLm),iLr满足

模态 4(θ2~θ3):如图 3(d)所示,当 Q2u关断时,iL2和iLr的差给Q2d的结电容放电,给Q2u的结电容充电,直到Q2d的结电容放电至0。Q2d的体二极管导通,漏-源极电压下降到0。

模态 5(θ3~θ4):如图 3(e)所示,Q2d实现了 ZVS。uab和ucd的幅值均为0,iL2开始线性下降,iLr满足

模态 6(θ4~θ5):如图 3(f)所示,当 S3关断时,iLm和niLr的差给S2的结电容放电,给S3的结电容充电,直到S2的结电容放电至0。S2的体二极管导通,漏-源极电压下降到0。

模态 7(θ5~θ6):如图 3(g)所示,S2实现了 ZVS。uab和 ucd的幅值分别为(VH-VC)/2 和 0,iLm开始线性上升,iLr满足

模态 8(θ6~θ7):如图 3(h)所示,当 Q1d关断时,iL1和iLr的差给Q1u的结电容放电,给Q1d的结电容充电,直到Q1u的结电容放电至0。Q1u的体二极管导通,漏-源极电压下降到0。

模态 9(θ7~θ8):如图 3(i)所示,Q1u实现了 ZVS。uab和 ucd的幅值分别为(VH-VC)/2 和 VC;iL1开始线性上升;iLr满足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变压器的原、副边实现了电压匹配,保证了环流最小,所有MOSFET均实现了ZVS。在升压模式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2 稳态分析

2.1 电压增益和传输功率表达式

根据模态分析,得到电压uab和ucd的幅值分别为

由式(5)可以得到电压增益G为

由图 2的相角关系以及式(1)~式(4)可得

在不同模式下的计算方式是相同的,可以得到该变换器的传输功率为

根据式(8),可得传输功率P与移相角φ、占空比D的关系,如图4所示,可见,在占空比D被赋值来实现电压匹配后,传输功率P随着移相角φ单调变化。控制框图如图5所示,它由电压匹配控制环路和功率传输控制环路组成。其中,VH和IH分别是高压侧的电压和电流,VL是低压侧电压,Pref是功率参考信号。一旦根据VH和VL确定占空比D的赋值后,就可以利用PI控制器调整移相角φ,用以调节传输功率P。

2.2 软开关条件

对于两相交错的Buck/Boost结构,已有很多相关文献对其软开关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18],此处不再赘述。本文对S1~S4的软开关条件详细分析如下。

根据降压模式的模态分析,iLm和niLr的差给MOSFET的结电容进行充放电从而实现ZVS。因此,S1~S4的软开关条件为

式中:Tdz为死区时间;Coss为MOSFET的结电容。

滞后管以S1为例,在S1导通前,iLm为其最小值-VLTs/(2nLm),iLr开始下降。根据式(9),滞后管的软开关条件为

根据式(10),随着移相角φ减少,滞后管实现软开关将会变得困难。当传输功率为0(φ=0)时,软开关最难实现。因此,励磁电感Lm必须设置为

根据式(11),励磁电感Lm的取值是与传输功率P无关的。因此,在升压模式中,滞后管的软开关条件是一样的。同理,对于超前管的软开关条件,有

因此,当合理地设置励磁电感Lm后,在全工作范围内均可以实现ZVS。

3 与现有BDC的比较

表1为本文所述BDC与文献[9,11,13]所述BDC在MOSFET数量、理论电压增益和最大电压应力等方面的比较。可知,所提出的BDC具有电压增益高、电压应力小、低压侧电流纹波小、全范围ZVS软开关和低压侧电压调节范围宽的优势。本文所述BDC和文献[13]中的BDC电压增益最高,但文献[13]中的BDC只能在占空比为0.5时能实现电压匹配,不具备低压侧电压调节能力。当低压侧电池电压变化时,环流会迅速增大,软开关范围会变窄。因此,相比较而言本文所提出的BDC更适合作为低压储能装置和高压直流母线的接口。

表1 与现有BDC的性能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proposed converter and the existing BDCs

4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所述BDC的可行性,本文设计了1台额定功率为1 kW的实验样机。样机低压侧电压为40~60 V,高压侧为400 V。主要实验参数如表2所示。控制器采用德州仪器的DSP TMS320F28335。

表2 实验样机参数Tab.2 Parameters of experimental prototype

如图6所示为变换器在额定功率下的变压器两侧电压uab和ucd和漏感电流iLr的波形,其中,图6(a)~(c)为降压模式,图 6(d)~(f)为升压模式。 当nuab等于ucd时,漏感电流iLr的斜率保持为0,变换器中变压器两边的三电平电压波形实现了电压匹配。因此,循环电流可以保持最小值,所有MOSFET的软开关条件可以得到保证。当根据低压侧电压VL得到占空比D后,可以单变量调节移相角φ来控制传输功率。实验波形表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如图7所示为低压侧电压VL为50 V时S1~S4的软开关波形。图中,ugs为栅源-极电压、uds为漏-源极电压,iLr为漏感电流。 图 7(a)~(d)为降压模式,图 7(e)~(h)为升压模式,可见 4 个 MOSFET S1~S4均实现 ZVS,MOSFET S1~S4电压应力为 140 V,高压侧电压400 V被分成了 120 V、140 V、140 V 3个部分,由3个MOSFET共同分担。因此,本文所提出BDC可以采用低电压应力、低导通电阻的MOS-FET用以提升变换器转换效率。

如图8所示为不同低压侧电压VL下的实验样机效率曲线。可以发现样机效率在升压模式和降压模式下是相似的,这表明该BDC的效率是不受功率传输方向影响的,并且当低压侧电压VL变化时,该BDC的效率变化不大。因此,所提出的BDC适用在需要高电压增益、宽电压侧电压范围的储能系统中。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变压器的高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将2个电路的串联可以在实现高增益的同时具备低应力。变换器采用电压匹配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循环电流和拓宽软开关范围。根据软开关条件的详细分析,合理设计器件参数,从而能在宽电压范围实现软开关。通过与现有BDC进行对比表明,所提出变换器具有电压增益高、电压应力小、低压侧电流纹波小、全范围ZVS软开关和低压侧电压调节范围宽的优势。根据理论分析,本文设计了1台低压侧为40~60 V、高压侧为400 V和额定功率为1 kW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变换器适用于需要高电压增益、宽电压侧电压范围的储能系统中。

猜你喜欢
导通增益储能
“增益”还是“损耗”?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双刃剑”影响*
基于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分布式储能聚合模型及评估方法
基于Petri网的无刷直流电机混合导通DSP控制方法
有源环路低通中运放带宽对相噪的影响
储能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某型号产品电性能测试数据漏项问题分析
串联晶闸管同步导通设计研究
浅谈电缆网电性能检查常见故障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