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部分高校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知识认知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20-06-28 03:22邵倩倩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学类检出率对象

邵倩倩,刘 俊,高 蓉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开始由武汉蔓延至全国各个地区,疾病的传播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疫情,国家及时采取了防控措施,要求疫区实行各种隔离措施,隔离现存及潜在的传染源,切断COVID-19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长期隔离在家,不能外出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的高校学生,由于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面对高度易感的疾病和紧张的社会氛围,较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2]。为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高校学生对疫情防治知识的知晓及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安徽省蚌埠市两所高校在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通过网络,本次共发放问卷1 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 122份,有效问卷收回率100%。

1.2 调查工具

1.2.1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 该问卷最佳切分值为3/4分,本研究选择以GHQ-12≥4分为界,筛选心理健康问题。GHQ-12的得分越高,代表受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1.2.2 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对COVID-19疫情相关知识的了解、态度及行为等。

1.3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2月13-24日使用问卷星软件将问卷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填写并即时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收回有效问卷1 122份,其中本科生1 025人(91.35%),研究生97人(8.65%)。调查对象中男生445人(39.66%),女生677人(60.34%)。专业构成为医学类专业901人(80.30%),非医学类专业221人(19.70%)。本科生年级构成为一年级学生259人 (25.27%),二年级学生37人 (3.61%),三年级学生296人 (28.88%),四年级389人(37.95%)及五年级44人 (4.29%)。研究生中学术型硕士77人(79.38%),专业型硕士19人(19.59%),不详1人(1.03%)。目前居住在家乡1 108人(98.75%),居住在外地14人(1.25%)。

2.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对COVID-19疫情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于COVID-19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干咳、胸闷及全身乏力等知晓率较高(76.29%~98.57%),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COVID-19的有效防护知识如勤洗手(99.55%)、出门戴口罩(99.20%)、减少外出(97.95%)、不吃生食(92.25%)等知晓率较高,其了解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前三位为社交平台软件如微信、QQ、微博等(53.12%),电视广播(22.55%)和网站(22.37%),其中,对电视广播来源的信息信任度最高,完全信任者572人(50.98%),小部分不信任者529人(47.15%)。对社交平台软件(微信、QQ,微博等)来源信息完全信任者74人(6.6%),小部分不信任者760人(67.74%)。对网站来源信息完全信任者84人(7.49%),小部分不信任者783人(69.79%)。

2.3 心理问题检出率 本次调查显示,GHQ-12≥4分的总人数为67人,检出率为6.00%(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GHQ-12各条目得分及检出率(n)

2.4 不同人群GHQ-12调查结果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面对疫情,医学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GHQ-12量表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 (P<0.01)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大三、大四、硕士阶段的学生GHQ-12量表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大一(P<0.01),而性别、培养阶段与参与COVID-19的防治工作均未对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P>0.05)(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及GHQ-12检出率[n;百分率(%)]

社会人口学特征n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GHQ-12≥4分)χ2P性别 男 女44567719(4.27%)48(7.09%)3.84>0.05专业 医学类 非医学类90122162(6.88%)5(2.26%)6.80<0.01培养阶段 本科102559(5.76%) 硕士978(8.25%)1.01>0.05 否111565(5.83%)是否参与疫情防治 是 否17095210(5.88%)57(5.99%)0.003>0.05年级 大一2593(0.11%) 大二375(13.51%)∗ 大三 大四29638924(8.10%)∗25(6.42%)∗18.04<0.01 大五442(4.54%) 硕士978(8.24%)∗

注:与大一学生比较*P<0.01

2.5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调查对象的GHQ-12量表总得分转化成二分类变量,以其是否发生心理健康不良(GHQ-12≥4分)作为因变量(1=是,0=否),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包括专业和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 (自变量赋值说明见表3)。结果显示“专业”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受试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r=-1.161)(见表4)。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情况

表4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疫情防治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其了解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前三位为社交平台软件、电视广播和网站,其中,对电视广播来源的信息完全信任人数最多,信任度最高,多于网站和社交软件来源的信息。这一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疫情相关信息的真伪具有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对网络来源的信息能够较为准确地定位和认识,不轻信毫无根据的网络谣言。

由于此次疫情爆发突然和易感性高,引起了人群普遍的不安和极大恐慌,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3]。国内调查显示,98.54%的调查对象认为本次疫情产生较大威胁,出现了过度恐惧、担忧和紧张情绪[4-5]。COVID-19的流行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灾难,导致我国各地居民暴露在群体性应激处境中。面对疫情,不同人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无助、恐惧等情绪。国内过往关于心理应激的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急性群体应激反应可引发恐慌、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应激反应,不仅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引发生理和行为改变[6]。大学生这一群体思维活跃,情感不稳定,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长时间居家封闭和疫情本身带来的心理应激,导致他们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7]。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宣传疾病相关知识及避免谣言传播对降低焦虑情绪可起到积极作用[8],促进内心稳态的重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6.00%的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受到了损害,与国内的相关研究[7]结果一致。为防止疫情传播所采取的居家隔离防控措施所引发失眠、焦虑和对日常生活的厌倦可能是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显示,家人被隔离观察的研究对象由于自身也存在感染COVID-19的可能,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不安和为被隔离家人的健康状况的担心,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家人未被隔离者[9]。过往研究显示,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10]。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医学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COVID-19流行期间正值春节假期,部分医学生可能仍在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而专业的特殊性和职业责任感可能使得他们对未明确来源和治疗方法的恐慌和忧虑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11-13]。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政府采取的隔离防控措施能够支持服从,并且对最终战胜COVID-19有足够信心。提示国家所开展的多种渠道、各种方式的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宣传和疫情信息的实时更新等社会支持措施,给予了广大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有效的信息与心理支持,对增强社会支持具有正性作用,并能改善负性情绪甚至缓解不良生理反应[14]。

COVID-19作为突发的国际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重大心理危机的出现[15]。心理干预能够减轻应激导致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维护受干预者的内心稳态,避免其正常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6-17]。高校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应急反应策略和预案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潜在心理危机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18-19]。加强COVID-19相关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辅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应激和缓解宣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开通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手段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减少学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医学类检出率对象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