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日常的追求,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穿衣在近些年逐渐从低品质到高要求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往往大多超过了纺织行业上市的纺织产品,缩短两者的差距是纺织企业决胜的关键。其中耐光色牢度在消费者日常使用中会特别直观地看出衣服变色,那些在橱窗陈列的样衣长期耐日晒尤其是贴着标签的位置变色明显。纺织企业在面料选择时就需要重点考量耐光色牢度这一指标,因为一旦选择了耐人造光色牢度差的织物后期想要整改非常难。行业内一般用氙弧灯提供的人造光源D65模拟日光进行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简称为耐光色牢度。
本文介绍了GB/T 8427—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以下简称“旧标准”)与 GB/T 8427—2019(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内容上的差异。随后通过测试收集到的77块样品的耐人造光色牢度,验证新旧标准在测试结果上的影响。
新旧标准都是采标,修改采用ISO105-B02,是为了在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保持基本一致。总体来看,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在标准中不再详细区分空冷式和水冷式设备,着重描述曝晒条件和满足曝晒条件的设备,这些内容详细的讲述是在附录。整合了2008版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2019版的附录C氙弧灯曝晒设备。新增加了附录D(仅限设备制造商),应满足试样曝晒区任何位置的辐照度差异不超过平均值的±10%这一点在新增的概念翻转模式下同样适用,以及附录E试验指南是新增的资料性附录,非常详细地讲述了2008版在正文中分散各处的知识点 ,所以2019版整体篇幅内容比2008版多了很多。因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曝晒条件全国基本统一是选择曝晒循环A1。
评级可以评低于1级或者低于L2级,在试样变色比蓝色羊毛标样变色更严重的时候;增加了报告各阶段评级结果,在各阶段评级差异超过半级的时候需要报出平均耐光色牢度以及各阶段评定结果,增加方法1中的初评。
增加术语和定义一章涉及的重要概念试样、标样、蓝色羊毛标样、试验舱、舱内相对湿度、有效湿度、湿度控制标样、光致变色和翻转模式,这些内容在2008版中都有,只是分散在各个地方,除了翻转模式是新概念,但是在2008版A.1.4也有相关内容介绍;增加辐照度的允差级即(42±2)W/m2在波长范围为300nm~400nm时或(1.10±0.02)W/m2在波长为420nm;以及调整曝晒条件内容总结为A1、A2、A3和B四种,细化有效湿度调节步骤,用增大面积的遮盖物替换原遮盖物的方式。
纺织品试样与一组蓝色羊毛标样(1~8)一起在人造光源下按40%有效湿度、黑板温度(45±3)℃、辐照度(1.10±0.02)W/m2曝晒,然后将试样变色与蓝色羊毛标样目标4级进行对比,评定色牢度。
根据GB/T 8427—2019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中方法3,在日晒气候色牢度测试仪Q-SUN B02/XE-2中试验。
总共77块织物样品,涵盖棉、麻、丝、再生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锦纶的纯纺及其常见的混纺类织物。
试样的尺寸和形状与蓝色羊毛标样相同都是45mm×12mm,平行排列固定于硬卡上。77块织物分4个批次与8套目标4级的蓝色羊毛标样进行试验。
试验时一套蓝色羊毛标样和试样采用叠加遮盖物,另一套蓝色羊毛标样和试样采用替换大遮盖物。连续曝晒,第一阶段4级蓝色羊毛标样的未曝晒和曝晒部分的色差达到灰色样卡4级,第二阶段4级蓝色羊毛标样的未曝晒和曝晒部分的色差达到灰色样卡3级。其间印证一次试验舱内有效湿度,跟两组试验蓝色羊毛标样一同曝晒,湿度控制标样(一种用红色偶氮染料染色的棉织物)和蓝色羊毛标样1~6的组合试样。试验结果为湿度控制标样变色等于5级蓝色羊毛标样变色,变色达到了灰色样卡4级。
77块织物的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77块织物原始数据中的22块织物,两个试验方法结果有差异,55块织物的结果完全一致,22块差异的试验结果报告符合或是不符合又都是一致的。表2列出了差异中有代表性的14块织物。忽略一些评级目光差异影响的样品(即4级或者>4级)。
表1 77块织物试验结果
表2 14块织物试验结果
试验样本包含了易变色的各种荧光色系和日常常见的各类面料的颜色,基本涵盖目前日常检测所遇到的情况。从试验结果看,使用没有翻转模式的日晒气候色牢度测试仪Q-SUN B02/XE-2测试,新旧两个版本标准的试验结果完全一致。
本文样本的试验条件是目前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普遍使用的试验条件,同时样本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所以在新标准实施后,纺织企业不用担心新旧标准的差异性而同时选择两种版本测试。而且,试验样品第一阶段结果与第二阶段结果也是基本一致,在两个阶段结果不同时用第一阶段报出结果同样有参考意义。纺织企业在品控或者产品研发周期短时,可以参考一阶段的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