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材料题的语用思考

2020-06-27 14:09柳振华

柳振华

摘要:分析2014-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学生对作文主旨的表达大多数存在审不清材料主旨之痼疾,以至于从标题到立意皆有脱离材料主旨之弊病。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解读文本材料语言的能力,没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和素养,就很难理解材料的内涵、能指和所指。作文作为考查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最有效手段,也在提醒教师注意加强语用能力的训练,并努力深化语用方面的学习。

关键词:江苏高考 作文材料题 语用

江苏高考作文材料题以2013年的故事类材料为界,此前多为命题或话题作文,此后多为关键词或核心词材料的作文。为了便于参照和说明,列出近六年高考作文材料题目:

(2014年)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2015年)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2016年)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讲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7年)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现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2018年)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9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分析近六年的高考作文,学生对作文主旨的表达大多数还是存在审不清材料主旨之痼疾,以至于从标题到立意皆有脱离材料主旨之弊病。实际上,近六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在结构形式上高度相似,所以审题的方法也相近。相关语用思考如下:

一、材料关键词决定作文标题立意

江苏省近六年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中都含有所谓的关键词或核心词,如“青春”“智慧”“话长话短”“车”“语言”“调和、共生”等。在写作中,这些关键词或核心词无疑是立意之基,不可忽视、偏弃。为了能让作文紧扣这些关键词或核心词,作文自然最好能围绕这些词来拟标题,不管是采用相对容易的“保守法”“保险法”,还是有些难度的“创新法”。以“智慧”关键词的拟题为例,用“保守法”可直接拟为“智慧”,用“保险法”可变化地拟为“爷爷的智慧”“智慧人生”“别样的智慧”等,用“创新法”可文艺地拟为“境由心生”“晚晴里智慧的灵蝶”等。

在实际的周练、月考作文写作中,大多数学生拟不出含有关键词或核心词的标题来。这样的作文往往离题或偏题,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如一次月考作文材料题目为:“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叫跟。跟,可能步调一致,可能少走弯路,可能快速到达目标,也可能失去自我。世界上的许多的人和事大多这样。”整个年级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拟出的标题中没有“跟”这个关键词或与“跟”有隐含联系的词语,自然所写内容也存在着抛开“跟”而自为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平时作文拟题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语用训练,深入解读材料语言,找出材料题目中的关键词或核心词,尽可能让学生在作文拟题上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核心词。这样,纲领抓住了,就不至于犯跑题的错了。

二、材料层次决定作文内容层次

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拟出作文的标题后,是不是在写作内容上就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了呢?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警惕的事情。要知道,既然命题者给出了作文题目材料,就是希望考生能基于这些材料来写,否则,命题者何必多此一举地给出这些材料呢?可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撇开材料内容,信马由缰地来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往往是洋洋千言,离题万里。实际上,作文题目材料内在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所写作文的内容层次。考生抓住了关键词拟题后,再抓住作文材料的层次来建构自己所写作文的层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命题者对学生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以2017年的高考作文材料题为例。材料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概括性写出生活中离不開车,意在提醒考生写作时要写出“车”与生活的关系;第二句为第二层,告诉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车”,如自行车、摩托车、手推车、平板车、小轿车、火车等;第三句为第三层,指示学生写出的“车”或能见证时代的发展,或能承载世间的真情,或能折射观念的变迁,或能蕴含人生的哲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三个方面,作文的内容层次就可以清楚地确定了。

三、材料意图决定作文主旨表达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以为可以自己确定所写作文的主旨,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明白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我们知道,命题者之所以给出一段材料,就是想设置一个语用情境。没有语境的言语在理解上存在着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不符合考试作文的标准性特点。语境存在了,话语材料的意图才能明晰地界定,不管是所指还是能指。可以这样说,命题者在作文材料里已把要写的作文主旨很巧妙且内隐地给限定了,不需要学生无边界地发挥。

以2018年的高考作文材料题为例说明。“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材料中的这前两句设置了材料的语境,最后一句话是材料中的重点句,也就是语境限定的所指,暗示学生作文所写的“语言”要能表现丰富的生活,要能演绎人和物的生命,要能传承民族或世界的文明。如果学生作文只写花如何美、鸟如何呜叫,而没有将花或鸟如何与生活、生命和文明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那么考生写出的作文无疑是肤浅的,有偏题之嫌。

四、对2020年作文题的预测分析

在对江苏近六年作文材料题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不禁会想: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呢?2020年是江苏启用高考新方案之前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极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关联全国卷的作文形式,但更会保留江苏卷作文一贯的特色。首先,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核心词特色应该会保留,这应该是吸取了2013年故事类作文材料题命制失败教训的表现。如果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那么关键词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其次,材料还会有多层次的内容,否则考生一眼就能看到底,不符合江苏卷作文材料题极具文艺范的特色。最后,命题者的意图会在材料中或隐或显地呈现。试想,如果命题者的意图没有通过重点语句表达出来,无疑会增加学生审题的难度,学生审题不清,作文自然会写得千奇百怪、乱象横生。所以,备考202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仍需要关注作文材料题的三个要点:关键词、层次结构和主旨句。

当然,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解读文本材料的能力,没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和素养,就很难看出材料的内涵、能指和所指。上面所讲的方法,也就如屠龙之技了。实际上,作文作为考查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最有效手段,它提醒教师注意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努力深化他们在语用方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