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享用一生。”可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会让人终生受益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就要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自己多年的尝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引导,提高认识
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因此,我利用班会课、语文课以及各种宣传途径等向学生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这就必须老师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哪些是不该做的,学生就会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就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学校,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事事都要老师的引导。就拿每天的值日扫地,学生在家里没做过,所以扫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师就要告诉学生教室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它,使学生认识到打扫教室、保持教室清洁的重要。然后教师可以亲自进行示范,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打扫教室。不能因为他们不会做,而不让他们做。再如,有一次,我班有一个男生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我教育了它几次,告诉他不能随地吐痰,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可是,他还是没有改过。于是,我制作有关随地吐痰的视频在班里播放。从吐痰到细菌的传播到危害人体的过程,使他提高认识,从而改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满怀爱心,感化学生
“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有爱才有教育,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化成股股清泉,倾注与学生的心田,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农村的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批评他,不但不能让其改正,还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关心他,理解尊重信任他,让其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改正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曾经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找他谈话,了解原因。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婚了,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忙于工作,无暇关心他,有时睡过了头,没吃早餐就来上课。我就买了早餐给他吃,并把我儿子用过的闹钟给他,让他调好起床的时间。他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了温暖,努力养成按时上学的好习惯。
三、抓住契机,强化教育
生活中,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教育的活动无所不有。只要老师用心去发现、去创造,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学生就能受到好的教育。
一是作为班主任,我常常利用班会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找学生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来认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
二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知学习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就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关心帮助别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三是我在班里举行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如助人为乐之星、文明礼貌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等评比活动。到月底比一比谁的星最多,最多的成为优秀之星。学生争着去做,非常开心,慢慢地就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一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把教育落到实处。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慣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校说“是”,而家庭说“不”,教育是收不到效果的。双向管理学生主要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了解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等,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我还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感受的经验。提高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有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我还利用“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建立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学校和家庭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二者合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很快的养成了。孩子进步了,家长也高兴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发挥教育的最大效力,促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