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吐痰伤了中国人形象

2010-01-15 11:51
环球时报 2010-01-15
关键词:随地吐痰德国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王盼盼

吐痰本是人体循环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但在中国却被冠以特别的标签。在外国人评价中国形象时,随地吐痰往往是最让中国丢分的一项。德国《焦点》周刊前不久撰文表示,随地吐痰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项“特殊体育运动”。对此,医学专家认为,哪国人都吐痰,但是中国人吐痰不仅成了社会问题,也和中国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习惯等联系密切。

与空气污染、饮食习惯有关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专家、呼吸科副主任张纾难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爱吐痰和人种并无关系,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身体结构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呼吸道构造却大致相同。但是,比起其他环境好的国家,中国人的痰确实比较多。同为黄种人,日本人的吐痰习惯就没有那么明显,日本人在国外旅行时也很少发生因随地吐痰遭责难的情况。张纾难说,这是因为呼吸道是人体唯一一个和外界连接的脏器,空气质量是对呼吸道健康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空气不好,污染物含量高,呼吸道分泌物就会增多,造成痰液过多。此外,中国在禁止公共场合吸烟方面还不够严格,造成很多人“被吸烟”,也成为环境污染的一部分。同时,从中医理论来看,中国传统饮食过于油腻、油烟味浓,可能助湿生痰;个人暴饮暴食、经常受烟酒刺激等,均容易生痰。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西医专家刘又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医认为吐痰本身就不健康。正常情况下,呼吸道中分泌物不多不少,不会生成痰,只有分泌物过多时才让人有吐痰的反应。而分泌物过多,除了空气质量差外,气管严、鼻窦炎等疾病的患者也爱吐痰。此外,和中国南方比起来,北方人更爱吐痰,这是因为北方冷、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刘又宁说,对于在公共场合吐痰,西方绅士教育认为是“丢人的事”和中国人认为是“爷们的事”都是不正确的,痰液含有大量细菌,不能咽下去,而随地吐痰更不对,会遗害别人。医学研究显示,开放性结核病人的痰每毫升就有10万个结核菌,这些结核菌生存能力很强,在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地方,可以存活七八个月之久。

中国人随地吐痰有所改善

北京市突发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崔小波表示,相比过去中国痰液满天飞的状况,现在随地吐痰的情况少多了。崔小波说,20多年前的冬季,他曾在一个公共汽车站1平方米的地面数到27处痰迹,但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地吐痰是“丑事”,不卫生;另一方面,虽然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但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气质量好多了。过去全国各地做饭取暖都烧煤或柴,冬天上空都是污浊的空气,使人的呼吸系统接触到更多污染物,受到刺激后更加容易生成痰液。不过,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干净明亮的商场里,还有谁会随地吐痰?但在流感季节,人们应该准备纸巾或手帕,将痰液进行处理后再丢弃。

张纾难教授认为,吐痰还是中国人的习惯问题,觉得这是个人自由的表达方式,过于强调个人的小自由,忽略了社会整体的权利。时至今日,随地吐痰的危害在中国并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最近爆发的大规模呼吸道传染病,诸如非典、甲型流感等,都同随地吐痰不无关联。禁止随地吐痰并不是个老掉牙的说教式教育,中国人的卫生意识还有待加强。

欧洲人花大力气限制随地吐痰

在欧洲各国的调查中,人们认为,随地吐痰是“十大恶习”之首。《环球时报》记者在德国生活多年,很少看到德国人随地吐痰。很多德国人如果想吐痰的话,也会临时吐在手帕或卫生纸里,包好后扔进垃圾桶。

德国卫生部的一名官员告诉记者,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民众随地吐痰的历史很长,后来随着吸烟的盛行,随地吐痰更是成为习惯。据称,中世纪的欧洲允许人们将痰吐在桌子底下,但不可以将痰“远射”到桌子的另一边;站着的时候,可以把痰吐在地上,并立即用脚蹭了。随地吐痰的习惯成为公共卫生机构的根除目标,是在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科赫发现肺结核杆菌之后。在欧洲很多国家,随地吐痰成为违法行为。禁止这一行为的标志贴到商店、剧场、酒馆和公园等地方。妇女们被告诫不要在城里穿长裙,因为拖到地上的裙边可能沾上痰渍。欧洲各国的新闻公告栏和报纸也频频登出公益广告,如“为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随地吐痰”等。1986年,法国卫生部门发布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之后很多国家效仿,随地吐痰不仅要罚款还可能被捕。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使德国的空气、水等污染严重。随地吐痰又开始兴起。为此,德国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今,德国各个城市、街区还有秩序警察对行人进行监督。如果在大街上吐痰,将被罚款15至50欧元,而且得自己清理干净。屡教不改者,还得进行义务劳动,甚至坐牢。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汉学教授普尔说,在为人处事方面,中国人有很明确的礼节,但是到了火车站候车广场,规矩就不灵了。不少去过中国的德国人认为,中国人要改掉随地吐痰的恶习,除了国家制定各种规定严厉处罚和进行教育外,关键还是改变环境,如果空气清新了,环境优美了,相信随地吐痰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猜你喜欢
随地吐痰德国
疫情下的“禁痰令”
痰盒
治理随地吐痰,罚款不是关键
“梦梦”“娇庆”德国行
迪拜要严惩随地吐痰者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
可怕的过山车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