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茹
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思想,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人的本质思想的体系。本文主要从人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世界历史是人的实践史三个层面来论述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演变发展。最终指出人的本质是围绕着人的实践活动展开,人是世界历史和普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可看出人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不认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全部观点,指出人是现实世界中人。接着他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观点,提出了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正式阐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多次强调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对象联系,世界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
1 人是现实世界的人
在博士论文中,在叙述原子的概念的时候,马克思认为原子只有其他物发展关系,且其他是自己本身时,原子的概念才得以实现。原子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原子,原子要在自身中打破所有的束缚,成为一个个体自由的人。由于普鲁士政府对知识界的迫害,马克思开始从书桌转向现实。在1841年初至马克思退出《莱茵报》之间,马克思侧重对国家政治问题的研究,此时,他基本赞同黑格尔的观点,把国家看成普遍理念的最终实现,并以理性的国家概念来批判当时的国家制度。他认为普鲁士政府把个别等级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的观念,把人民的整体自由降低为某些阶级才拥有的自由。马克思在此期间,逐步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质疑,开始从现存的社会状况以及现实的人出发,关心社会中实际的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主要围绕着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关系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马克思反对把国家看做精神的最高实现,无论是市民社会还是国家都是以个人为基础而建立,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人是人的世界,人类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乃至宗教也是由人创造。马克思主要吸收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站在感性的立场上指出,个人为了满足的自己的私欲而进行斗争的客观现实,人们并将上帝现实化,将宗教人化。费尔巴哈认为身体与灵魂间的对立,甚至在逻辑上都是无力的。因为身体与灵魂本来就是同一类,灵魂与身体都存在于人本身,宗教本身就是人的意识的体现,要是这一意识回归到我之内。
马克思从现实中人立场出发,人并不是在理念中虚幻的存在,而是站立在地面上,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有血有肉人,要真正的认识自我,就必须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2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开始对费尔巴哈的观念进行批判,两人对类有不同的理解。费尔巴哈认为“意识”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一点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费尔巴哈指出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他把人的感觉当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精神实体。马克思把类本质看做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一类本质可以看成三个部分。第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受到自身肉体的限制。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不可避免的与存在自身之外的事物发生联系。第二,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生命力與能动性,充满激情与热情。人在改造自然对象的同时,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肉体的需要,更是个体性的实现。第三,人是具有精神的人,人的精神与客观对象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是需要人的实践活动相连。在人的活动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正是在类的活动中,改造中自然界成为了人的作品与人的现实,精神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变成了物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指出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生产的,人在对象世界中进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生产自己与他人的过程,整个社会关系便是在人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并不断变化。而自然界只有在社会层面上来说,才会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并使“自己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于是自然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人同自然形成了本质的统一。我作为人的活动,本身的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中,我自身所做的东西,也是来源于社会的给与,也是自身为社会所做出来的,所以我自己就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特殊的个体,正是因为人是特殊的个体存在,个人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人也是总体,在被感知的社会中自为的存在,人在社会中创造并享受。人创造社会并在社会中确认自己,人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在实践中使自身的生活构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
人作为群居的存在,人必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自然界是被赋予了人类精神的自然,人同自然界在社会中实现了统一,人必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如果把人从所处的关系中进行剥离,那么人将不再适应生存的环境,人便失去了他的本质。
3 世界历史是人的实践史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要生存,首要便要满足个人的肉体需要,个人在生存中与自然界发展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成为首要关系。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是人进行物质生产本身,历史的延续便是人类生存的延续,人的历史活动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人的活动不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也不是费尔巴哈的精神实体,而是受肉体限制并具有主动性的人进行的实践活动。当人满足第一个前提之后,已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工具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在已有的生产需要和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在在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逐步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交往愈加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表现为空间上大幅度扩展,而且对自然物的改造也更加深入;而人与人的联系则不断突破地域、民族、国家的限制,个人不断扩大范围,实现自身的社会交往。
人在对象中得以认识自身,人的本质也在对象中得以显现。而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之间,费尔巴哈用精神进行连接,马克思则是用活动来连接。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不止是感性的形式更是感性的活动,人是现实存在活动的人,人的所有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人与人在相互联系中改造世界,但又在联系中处处限制着理性。以往的历史活动往往忽略人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断的强调道德、信仰等,真正限制着人的历史活动的是人对社会的改造。道德与信仰本身不具有任何力量,只有经过载体,即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挥作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4 结语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围绕着人的实践活动展开,无论是现实世界中人,还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都是在对象化的活动中显示。世界历史是也是个人实践创造的结果,个人在满足的自己活动中,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使人的社会交往扩展延伸。纵向维度的人类历史与横向维度的社会交往紧密交织,个人是处于世界历史中和普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