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梳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史,回顾每个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汉语考试,从中归纳汉语考试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本文认为,在全球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下,我国汉语考试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今后的汉语考试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建构分级分类的来华学历生选拔考试体系,增强汉语考试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关键词
汉语国际传播;HSK;汉语考试;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0)02-0071-09
一、汉语考试体系发展综述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发展密切相关。汉语考试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考核、选拔、评估等独特功能,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
没有汉语考试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是不完整的;同时,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影响着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轨迹。因此,研究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史的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两大阶段为纲,回顾各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汉语考试,从中归纳汉语考试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
(一)“对外汉语”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是就“请进来”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的,它是国家外交战略中“请进来”的具体体现。在“对外汉语”这一学科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汉语考试”的出现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孙德金(2009)的界定,汉语水平考试(HSK)体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期、拓展期和改进期。
1.初创期(1980~1990):实现“从无到有”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外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尚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大量的基础研究有待开展,汉语水平测试更是亟待研发。英语水平测试TOEFL的引入对中国外语教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激发了学界有识之士研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测试的设想。于是,刘殉等5人组成的“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于1984年12月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并于1985年完成第一套试卷的试测。研发小组成员树立了中国自主品牌的信念,完成了对HSK的定位,梳理了HSK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大量实验反复验证该考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于HSK的定位,刘英林、郭树军、王志芳(1988)在报告中将之阐述为“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水平考试,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稳定、准确标准的标准化考试”。
HSK的多功能体现在3个方面:(1)HSK是测量考生汉语实际水平的主要标尺;(2)HSK是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3)HSK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宏观指导,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或改革。HSK的多用途主要包括:界定留学生进入我国大学学习时必须具备的汉语能力标准;界定我国对外汉语预备教育结业时应具备的汉语能力标准;界定国外汉语学习者来我国学习时分班的能力标准;界定汉语非母语者获取普通汉语水平证书的能力标准(刘英林,等1988)。
是否具有标准化的语言水平测试是一个国家语言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语言测试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日益成熟的标志,表明其建设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2.拓展期(1990~2000):建构完整体系
HSK在其发展的第2个10年里,形成了完整的考试体系,配套形成了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研发人员在这一阶段对HSK的学理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随着HSK的影响越来越大,考生人数也逐漸增加,这就促使HSK研发人员对考试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思考。最初于1989年正式推出的考试只限定在初级和中级水平,无法满足高级水平和初学者水平考生的需求。经过几年的调研和研发,原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于1993年正式推出HSK(高等),而将原有的“汉语水平考试”命名为HSK(初、中等)。紧接着,在1997年该中心又推出HSK(基础)。至此,HSK考试形成了完整的考核体系,分别为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这一系列考试可以满足高级水平、初中级水平以及初学者水平的考生需求,基本覆盖了各个层次的汉语学习者。
与考试体系相配套的是各种等级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发者们在研发不同等级考试的同时,制定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1988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1994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基础)》(1998年)等配套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和考试。
在拓展期的10年里,考试研究者们开始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HSK,尤其是在学理层面。研究者们从第二语言能力结构、汉语能力研究、构想效度研究等深层面的理论问题人手,在国内较早地探索这些语言学、心理学等公认的难题,并进行了细致、有益的探讨和分析(陈宏1996,1997)。这类基础理论的探讨是改进考试设计、保证考试测量效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基础理论的探索也带动语言测试研究方向的学者和研究生深入思考,促进实践应用研究的开展。
3.改进期(2000~2010):加强服务功能
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HSK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著名的语言测验品牌,累计考生人数近百万(含国内少数民族考生)(孙德金2009)。为了进一步发挥HSK的社会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汉语学习者的各种需求,研发人员需对HSK进行改进和创新,研发具有更强针对性的汉语考试。
在这一背景下,原汉语水平考试中心(2007)公布了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方案,改进后的HSK具有如下5个突出特点:第一,不改变HSK的基本性质和用途;第二,注重考查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第三,在分数体系、分数解释以及等级划分上更加科学、合理;第四,初、中、高各级考试都设计了口语和写作测验,实现了听、说、读、写的全面测评;第五,试卷结构更加合理,题型设计反映了教学和习得的规律(“HSK改进工作”项目组2007)。
与此同时,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调查和用户反馈,原汉语水平考试中心(2006)开发了适用于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HSK(入门级)考试,和适用于商务交际环境下的(C.TEST)系列考试,包括客观卷考试和口语面试。
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HSK的团队也在与时俱进,在保证试卷研发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关注市场和用户需求,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发考试,提升服务意识。
在“对外汉语”学科发展的30多年中,汉语水平考试(HSK)与之相伴而生。一方面,HSK的成功研发助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的成熟与完善;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及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促成了HSK的多等级、多元化格局。可以说,汉语水平考试(HSK)体系为我国语言测试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是我国“请进来”外交战略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语国际教育”阶段
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加强,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中国本土,出现了“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汉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安兰朋,韩瑞军2018)。这一调整也是配合国家大外交战略从“请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阶段,教学对象不仅包含在学习者所在地学习汉语的人群,而且也包含在中国国内学汉语的留学生人群,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李晓琪2014)。在这一学科背景下,自2010年至今,汉语考试体系的研发和实施呈现多种类、多元化的格局。
从测试目的和考生群体来看,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旨在考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和商务汉语考试(BCT)旨在考查考生在商务、贸易、文化、教育等国际交流环境中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来华留学预科汉语综合统一考试针对特定的高校、特定的专业、特定的生源,旨在为大学本科入学选拔人才。中小学生汉语考试旨在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汉语的能力,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测试功能来看,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口语面试、商务汉语考试(BCT)口试和汉语口语考试(SCT)都是专门的汉语口语考试,区别在于考试形式各不相同。C.TEST口试的形式是面试,BCT口试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方式进行,SCT则运用自动信息处理技术考查口语水平。
上述考试的研发与实施,集中体现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与需求。
1.“走出去”——考教结合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背景下,“走出去”战略的关注点在于向全球广大汉语学习者普及汉语,推广汉语考试。于是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于2009年11月正式推出,2010年全面推行。新HSK考试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考试设计与国际汉语教学现状、相关教材紧密结合,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试的用途主要是激发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
新HSK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笔试包括6个等级,分别为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口试包括3个等级,分别为HSK(初级)、HSK(中级)和HSK(高级),采用录音的考试形式。2012年至2016年考生数量统计见表1:
以上数据表明,新HSK作为当前汉语水平测试的通用型考试,自2012~2016年5年间的考生数量由25万人次升至47万人次,翻了将近一番,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最高时达到21%左右。新HSK依然是当前汉语考试的主体考试。
新HSK作为一项新型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相关研究数量比较有限,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唐雪婷(2016)通過对中国知网2010~2015年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最终获得144篇关于新HSK的研究论文。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领域:新HSK的研发与实施推广研究、新HSK的测试工具研究、新HSK与教学及应试研究以及测试对比研究。据唐文的分类和统计,2010~2015年有关新HS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及应试研究领域,相关文章占总研究的58.33%;其次是新HSK的测试工具研究,占总研究的24.31%;关于新HSK的研发与实施推广研究以及测试对比研究所占比重都较小,分别为6.94%和10.42%。
作为当前汉语考试的主体考试,新HSK在学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与完善,尤其是在留学生学历教育入学选拔方面,还缺乏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的相关证据与实证研究。
2.“请进来”——招生选拔
随着国家外交战略的调整和转变,“走出去”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由于海外孔子学院为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短期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接受本土化汉语教育的机会,因此对国内短期来华留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分流作用”(柴省三2018),但是“请进来”的战略一直未曾改变,申请来华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则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来华留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汉语知识,而是希望在中国接受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获得相关专业的正式学历和学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下,来华留学生在留学动机和专业选择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第一,来华留学生总体规模越来越大,来源地区更加广泛。我国自1950年开始接收留学生,进入本世纪以后的16年中(2001~2016年),留学生总人数达到了3757217人,是前50年总人数的9.3倍以上。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留学生的来源国家和地区范围也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来华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达到205个,生源几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柴省三2018)。第二,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多元化,由以往的汉语专业为主向非汉语类专业转变。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最集中的学科专业(按人数由多到少)分别是工科、管理、文学、经济、法学、汉语言、西医、中医、理科、教育、农科、历史和哲学(柴省三2018)。由此可见,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结构和专业层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完善旨在选拔留学生进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学习的选拔性汉语考试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内各招生院校的迫切需求。
当前,在国内10所承担来华留学生预科教学任务的院校进行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结业考试”,于2016年已成为衡量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也是政府奖学金生进人大学本科学习的“门槛性”考试。
预科教育结业统一考试测评体系包括汉语综合考试(涵盖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和数理化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三部分)。其中,预科汉语综合考试与普通留学语言考试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普通留学语言考试通用性比较强,不为任何特定的高校、特定的专业、特定的生源而设计,它主要是衡量应试者的语言水平是否达到了在所在国的任何一所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预科考试需要针对特定的高校、特定的专业、特定的生源,它可以体现主办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考核标准。第二,普通留学语言考试只考查应试者的语言能力,而预科考试可以全面考查应试者的各种能力,除了语言能力,还包括专业知识和各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王估曼,等2016)。
显而易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国内与之相应的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尚属空白。目前在国内10所预科院校统一实施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结业考试”仅仅是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预科结业考试,并不能满足当前国内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来华留学学历生进行选拔和评价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汉语考试体系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日益发展,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齐头并进,尤其是近年来,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数量大增,汉语考试的选拔功能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原有的汉语考试体系无法同时满足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和海外汉语国际传播的实际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供需”脱离现象。
(一)当前主体考试选拔作用不足
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是当前的主体考试,在定级研发之初,出于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考虑以及对汉语考试市场的综合判断,定位为鼓励考生学习汉语,为其搭建阶梯型的晋级通道,打破汉语初学者对于“汉语难学”的固有观念,打造“教-学-考”三位一体的全球汉语教学测评体系。因此,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研究团队研发了难度水平相对较低的HSK(一级)、(二级)、(三级)考试,同时降低HSK中高级别的考查难度,使考试难度整体下移。根据市场反馈,新HSK最高级(六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国内市场的考生和用户(高校或录取单位)对于高水平汉语能力的测评需求,尤其是那些即将进入研究领域进修学习的学生以及即将在中国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工作的在华人士(柴省三2015)。
由此看出,当前的汉语水平考试只是对来华留学生的普通汉语水平进行测试,是以普及汉语和激发兴趣为测试目的的,而不是在为大学本科入学选拔人才。针对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选择来说,测量工具显然无法满足考生和用户(高校或录取单位)的实际需求。
(二)分级分层的选拔考试存在缺失
既然当前的新HSK无法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对来华申请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进行选拔与评估的需求,那么就更加凸显出来华留学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的缺失。
众所周知,语言水平考试是留学生选拔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必要的目的语水平是留学生顺利完成学历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当作唯一的选拔考试,而是应该作为选拔考试体系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选拔考试体系还应当包括针对不同专业学历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学能与知识水平的选拔考试与评价标准,以此提高来华学历生的招生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个别高校根据需求自主开发专业性入学考试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相应的针对不同专业入学的专门考试。也就是说,我国在留学生学历生招生考试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标准的、统一的、服务于不同学历层次需求的分级分层选拔考试体系。而针对不同学历层次(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专业学能选拔考试的开发和建设,显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今后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规划
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可以明确,当前的汉语考试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建构,尤其是对于来华学历生选拔考试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柴省三2018),必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外成熟的招生选拔考试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研发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我国分层分类的来华留学学历生选拔考试体系,满足高校和广大留学生的客观需求,进一步优化考试体系的服务功能。
(一)深入学习
调整和建构我国来华留学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体系,第一步应深入学习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美国作为留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和灵活多样的留学生招生考试体系(ETS 2005,转引自柴省三2015)。整体来看,美国的留学生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体系主要由语言水平考试和专业学能选拔考试两部分组成。
1.语言水平考试体系
为了确保申请者具备在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英语水平,凡是申请赴美大学攻读学位的外籍留学生(母语非英语者)必须参加有关的英语水平考试。目前美国大学留学生招生使用最为普遍的是TOEFL(托福)考试或IELTS(雅思)考试。
2.专业学能选拔考试体系
除了满足语言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以外,美国大学还要求留学生必须参加针对大学相应学历教育招生而研发的专业学习能力选拔考试。这类专业学能选拔考试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分为针对申请大学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学能考试。本科招生选拔考试包括SAT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或ACT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当申请者尚不具备直接参加SAT或ACT考试的能力时,可以参加6~12个月的GAC(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课程培训,取得GAC考试相应证书后可继续申请本科学习。申请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学能考试,包括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MAT考试(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LSAT考试(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以及MCAT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等。
由此可见,美国的留学生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体系实现了分层分类设计,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能力要求、不同专业类型形成了一个灵活多样、完整统一的整体(柴省三2018),详见表2、表3。
(二)分级建构
探索分层分类的研发理念是当前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考试体系建设的核心思想。结合国际教育领域颇具影响的美国留学生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体系的基本架构与功能,针对我国当前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结构的缺失与不足,本文认为,来华学历生选拔考试体系的整体架构必须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汉语水平的要求,也就是必须设有专门针对汉语水平方面的考试,例如HSK;二是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是专业学能考试。简言之,汉语水平是对所有母语非汉语者申请接受大学学历教育的工具性要求,专业学能水平则是对申请者完成相应学业教育的能力要求(柴省三2018)。在这两个基本要求的内部,进一步划分为针对本科学历的选拔考试和针对研究生学历的选拔考试。
1.汉语水平的要求——分级分等建构
无论是留学生本科入学,还是研究生入学,都需要对其汉语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估,这一点与美国大学的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体系设计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申请学历教育的必经考核。当前的主体汉语考试——汉语水平考试(新HSK)需要进一步调研国内高校对留学生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入学标准和水平要求,开展后效研究等系列实证调查,适当提高现有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使得考试的不同等级科学地对应到相应水平的考生群体,起到更好的选拔作用。
2.专业学能的要求——分级分类建构
与汉语水平考试体系的建构相比,专业学能考试体系的设计则更加复杂一些。考虑到国内高等院校对本科生、研究生等学历生入学选拔的普遍要求与特殊要求,不同层次学历生对不同专业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在申请入学时的知识背景、研究起点、發展方向的不同,本研究认同柴省三(2015,2018)的观点,为了满足国内高校和广大申请者的多重需求,国内来华留学生专业学能考试体系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所有专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学能选拔考试,属于必考内容;第二部分则属于特殊学能选拔考试,因为考虑到不同专业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柴省三2015),因而设为选考内容,由各个招生单位自主选择,用来要求相关专业的申请者参加考试。在这个考试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各类不同的学历层次,分别开展各自学历层次的具有强针对性的“一般学能选拔考试”和“特殊学能选拔考试”。例如针对本科生的“一般学能选拔考试”在测试题目难度和知识范围广度上要低于研究生的相同科目,相应的“特殊学能选拔考试”,针对研究生的考试种类和科目将多于本科生项目,因为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将更加具体、细化,对应的专业领域因为数量更多也增加了特殊学能测试的需求。总之,专业学能选拔考试体系的建构,将综合考虑学历层次、专业特色、招生单位自主权等多方因素,需要充分调研,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三)优化服务
考试作为一项测量工具,具有服务考生、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强考试的“强针对性”,是考试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考试目的研发具有强针对性的语言测试,才能满足来自用人单位(各类高校)和考生的迫切需求。国际著名的雅思考试根据不同需求研发了4类考试,即学术类、普通培训类、英国签证及移民类、生活技能类,通过多种类型的考试满足多元化群体的需求,值得借鉴。
加强考试体系的“人性化”特征,也是考试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上述构想,纳入到国内来华留学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中的汉语水平考试和学能选拔考试,都将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需要具备人性化特征。建议学习和借鉴美国SAT考试自2009年起实行的“分数选择制”。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参加任何一次考试,可以自由选择将自己的哪次成绩及哪些科目的成绩作为高校申请依据。这种做法既能减轻考生心理压力,有助于其发挥出真实水平,也使大学不错失任何一个优秀的学生。
为考生和用户“答疑解惑”也是优化考试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测试研发者有义务向考生和社会提供分数的详细信息以及能力解释。当前《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划分出的每个等级都做了详细的能力描述(can-do)。国内的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设计了人性化的成绩报告单,详细报告考生得分情况,并为考生提供诊断性评价和学习指导建议,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得到考生和用户的欢迎(赵琪凤2016)。未来的汉语考试体系在研发和实施方面还需加强服务意识,尽可能为考生提供解释、诊断、指导和建议等专业化服务。
四、结语
当前,在“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考试已成为汉语推广的重要抓手。为此,研究汉语考试体系的历史和现状,探索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方向,全面振兴汉语考试,就成为关系到汉语考试自身发展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为留学生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来华留学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调整与建构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与梳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不同阶段中汉语考试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来华留学汉语考试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来华留学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建设与国际教育输出大国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由此,本文认为今后的汉语考试体系建设,需要深入学习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建构分级分类的来华学历生选拔考试体系,增强汉语考试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希望通过对来华留学学历教育选拔考试体系的调研与开发,推动我国学历教育由“规模式”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性。
责任编辑:韩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