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青
文学经典一定要通过朗读唤醒学生的体悟。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以《少年中国说》教学为例。
1.变换形式,有韵味地读
将教材中的古文还原为古代書籍排版形式,有时候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美。
例如,教材中节选《少年中国说》一部分内容是“红日初升……来日方长”。教师出示PPT,把教材中的横排版变为竖排版。这样操作一方面是还原当时的排版形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全文的写作特点。通过这种变换排版形式的朗读,学生不难发现全文以四言韵语呈现。如张志公先生所言,这样的文字呈现,“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映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77页)。教师在此环节带领学生基于四字韵文的这一特点练习朗读,学生在读中抒发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在读中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整合资料,有深度地读
教材上的古文篇目往往是原文的节选,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节选的内容?我认为,教师要补充必要材料,让学生有深度地读。
首先,引入《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开头,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初衷。它诉说了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以及小部分人对国家的未来之无望。梁启超先生的文章犹如暗夜中的一道光,点燃了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和民族的希望。其次,整合本单元其他古文,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理冲击。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上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恰好收录了清末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在此环节,学生感受到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中华大地需要千千万万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去为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对《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再次组织学生朗读,用体悟到的情感有深度地朗读,把心中感受到那份爱国的激昂之情表达出来。
3.选择音乐,有感情地读
音乐的介入,可以让朗读不只有韵味、有深度,更可以有节奏、有感情。而且音乐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再次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给出常用的三首经典背景音乐,请学生听一听、选一选、说一说选择哪一首,理由是什么?三首音乐分别是:《秋日私语》《高山流水》《英雄的黎明》。通过交流学生会有发现,《秋日的私语》比较适合优美的散文;《高山流水》适合情感平缓的文言文或古诗。本文慷慨激昂,充满战斗的力量,《英雄的黎明》在风格上比较适合。和着音乐,学生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让爱国情感碰撞心灵。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