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
陕西汉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大禹的儿子有褒氏分封于此,建立褒国。历经夏、商、周三朝,享国时间悠久。东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盘踞汉江中游荆襄的庸国溯江而上,出兵攻打褒国,褒国亡。
封褒汉中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戈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缯氏、辛氏、买氏、斟戈氏。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取得了帝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大禹的儿子有褒氏协助大禹治水,睿智勤劳,功莫大焉,分封立国,都城建于今天的汉中以北。
清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立国之地在今汉中平川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都城在今汉台区河东店镇东三里骆驼坪。这里土地肥美,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梁州之域最为膏腴的地区。在《诗经》中,称这块地方为“南山”“周南”。自夏初起,褒国经历殷商、西周,到东周初期先被蜀王控制,后被庸国侵占,国运延续长达1400年之久。漫长的岁月里,褒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汉水两岸。
公元前1600年,商汤于鸣条之战推翻夏朝,以“商”为国号,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夏王朝的劲敌,自然对褒国存有戒心。殷商时,褒国境内,是商王与蜀王之间进行战争的地域。殷商卜辞中有“伐缶与蜀”的记载。古无轻唇音,读褒为缶,褒即褒国。殷卜辞中的“伐缶与蜀”,即为殷商讨伐褒国与蜀国的战事。商武丁年间,商君武丁的军队与巴国的军队在今天的汉中一带发生过激战。在褒国的领地上发生战争,可想而知,褒君自然心存怨恨。
商帝辛(纣王)末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饱受殷商欺凌的褒国国君积极响应,带领国人和居于秦岭以南的庸、巴、蜀、羌等国随武王参战,经牧野之战,最终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
南国领袖
西周建立后,褒国因参战有功,自然与周王室联系紧密,自太姒至于褒姒保持着姻亲关系。褒国在西周一直得到周王室的强大支持,每遇周王举行重大活动,褒国国君都要亲赴,被周室列为“友邦冢君”(《尚书·牧誓》),接待规格高于其他诸侯国。褒人的文化、风俗也受周人影响很大,并与周文化相互影响,不断融合提高。
农耕文明昌盛的褒国,在西周王室强有力的支持下,雄踞秦岭以南,巴、蜀、庸各诸侯国,都和褒国交好,成为理所当然的“南国领袖”。
公元前781年,姬宫登基,成为西周第12任君主,是为周幽王。“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谏,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这一年,幽王派兵从褒斜道南下,攻打褒国。弱小的褒国深知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便请求周幽王开恩息战,由太后褒做主,除了进贡财物,还将褒国一个姓姒的美女献给幽王为妃。
这一献美女息战火的做法,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伏笔。周幽王被褒姒的美貌所倾倒,百般宠爱。不久,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遂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还重用奸诈乖巧、善于谄媚的虢石父为卿,主持政事,引起国人怨恨。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娘家申国(今陕西宝鸡眉县),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诸侯缯国、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烽火求救兵,诸侯曾被戏弄,无人发兵。司马迁《史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兵马轻而易举地攻入镐京,西周被灭。
庸国灭褒
西周灭亡后,犬戎据关中,西周旧臣虢公翰联络犬戎等,谋立王子余臣为携王时,褒国也是积极参与者。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1年),晋文侯灭携、杀余臣。其时,因“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又以兵护送平王东迁,故“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国开始崛起于关中。
春秋时期,群雄纷争。东周王室自身难保,已无暇顾及偏偶一方的褒国。而实力强盛的蜀王,控制了包括褒国在内的整个汉中地区。东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盘踞荆襄的庸国溯江而上,出兵攻打褒国。
千年褒国,一朝灭亡。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褒、汉之地。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国被楚国灭。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南部归巴国所有。《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载:周贞定王十八年(即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派“左庶长城南郑”。整个汉中归属于秦。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南郑反”,叛秦归巴。54年后,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夺回南郑,旋又被蜀占据,秦国退出秦岭以南。直到“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及苴(褒汉)、巴国,褒汉之地尽归秦。(《史记·秦本纪》)
战乱中,褒国后裔感念周王室,携家离故土,东迁至河南息县东北七十里的褒信镇。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蕴含着历史的印痕。时至今日,在汉中市褒河一带,还有许多以“褒”命名的地方,如褒河、褒城、褒谷、褒斜道、褒联区、褒姒铺、褒姒井等,考其渊源,皆因这里几千年前曾是褒国的都城,历史的印痕仍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