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属于社会科学,它的目的是帮助初中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融合统一的方式,帮助学生从理念认知到实践感悟来完成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以及给予学生更大的表达和辩论空间等方式来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与统一。从教学效果来讲,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与统一,可以让学生真正完成知识和观念的建构,并且能够指导他们从行为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价值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初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价值教育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则是沿着方向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其存在内在的契合点,可以进行有机的融合与统一。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价值引领属于教育目标之一,初中德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初中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追寻和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对于人类、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价值。价值引领,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朝着这个价值观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它。
显性教育属于旗帜鲜明的教育观点或教育行为,比如说全面依法治国,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宣讲依法治国,甚至可以在社会公共场合展开演讲或者辩论,阐述自己对于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观点;隐性教育则强调的是一种熏陶式教育,一种内隐和间接的模式,更多是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来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观念,同样是依法治国,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法院,旁听一些适合学生听的案件审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这就是隐性教育。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与统一的途径探索
(一)努力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想在教学中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融合与统一,从而实现价值培养,那就需要努力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况,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感受和体悟。
以“和平与发展”教育为例,中国政府一向支持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我们社会目前处于一个和平的时期,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许多初中生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对比体验,因此对于和平与发展更多是停留在概念上,没有真正的感悟和领会。甚至有某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私底下还会认为打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教师宣讲和平理念,诸如和平是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理念,这属于典型的显性教育。然而显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隐性教育,在有些课题中,隐性教育的效果更好。老师在讲授和平与发展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找一些目前世界上处于暴力冲突的地区,比如说中东地区、非洲部分地区、阿富汗等,展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武装冲突的影像资料,并且展示部分国家在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人们生活对比,以及国家发展情况对比,比如说伊拉克,伊拉克由于盛产石油,在战争前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国家,在战争之后,国家连基本的粮食和干净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民众还经常成为武装冲突的无辜牺牲者。当中国学生看到这些暴力冲突地区的真实情况的时候,就能够给震撼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正从心底认识到自己国家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多么宝贵,意识到和平对于全世界是多么重要。这种隐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心底认识和平和发展的意义,一部分学生甚至可能因此而建立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国家和平的价值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基于现实社会的,这就为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图表、文字、语言讲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自己思考,自己体验,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从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参与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升学压力等问题,大部分时候,学校和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是比较低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也很低,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学习中去,无法自主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隐性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直接。
以“中国经济改革,追求共同富裕”知识点为例,中国经济改革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改革案例之一,经济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共同富裕。中国曾经实行的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通过政府调控方式来管控一切经济活动,任何个人或者小企业进行的市场经济行为,都会视为“异端”,甚至受到批评和压制,虽然那个时候也是追求共同富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整体贫穷。对于当代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这一段经济变革历史并不熟悉,也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变化还是有着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进行《富强与创新》这一课程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调查中国经济改革的变化,调查的内容可以自己上网收集资料,或者从书报上收集资料,从社会宏觀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找身边的父祖辈了解情况,从身边的某个行业的具体领域进行微观分析。这样教学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中国经济变革,只是一个主脉络,这种显性教育即使学生记住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深刻感悟,只有他们自己亲自去参与调查和学习,才能够对问题了解更深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种调查学习方式,在调查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真正去思考和归纳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现实问题,才会意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才是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征途道路。当然,作为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毕竟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在进行独立调查学习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点的。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中国经济改革的著名人物,都提出了哪些著名的观点或者行为,这是以人物为主题的;也可以以时间为主轴,将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事件表述出来;也可以以身边的某些行业,比如说农村经济改革,这些年的变化,将其整理描述出来等等。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对中国经济改革问题有直观的认识,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教师经常会布置一些与社会相关的研究题目,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课题所涉及的社会发展内容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立认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隐性教育方式。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属于社会学科,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中完成相关知识建构,从而达到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辩论探索
社会学科拥有丰富的实践性,在社会学科中,对一个问题通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我国学生通常不爱辩论,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候也不爱发言,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管是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拥有自由表达的勇气,让他们在交流与互动中,达到观念探讨的深入,从而有利于矫正一些错误的观念。
以“民主和法治”教学为例,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拥有绝对的自由;有的学生则强调民主是“法治下的民主”,就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甚至组织开展辩论。有的学生提出: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是它的法律非常严格,比如说,在美国钓鱼,这条河是否可以钓鱼,是否需要办理证件,钓鱼的时间、条数、大小是否有规定要求等,都有法律规定的具体要求。如果钓鱼的人按照要求去钓鱼,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钓鱼的人不按照要求去做,就可能会被逮捕,轻则罚款,重则提起诉讼判刑。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大家都不守法,不遵守社会规则,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法律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律制度,民主就是一团乱糟糟的。以停车为例,如果大家都不守法,乱停车,那么小区里,大马路上到处都是乱停乱放的车辆,其余的车都开不动了。经过学生这样的自由讨论和辩论,学生对于民主和法治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隐性教育方式,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民主法治理念等显性教育方式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学生会认识到,原来法治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主,从而会建立要遵纪守法的观念,这就达到了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丰富,甚至还有一些青春期的叛逆。教师对他们进行显性教育,他们不一定会真心实意地认可,但是如果是他们自己同龄人自由表达和辩论探讨出来的结果,他们会更容易从心底接受和认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和辩论的空间,让他们在探讨中,完成对一些社会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 结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旗帜鲜明地表达一些正确的观点,并且对其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这是显性教育;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内容教学中,拥有自由表达辩论的权利,这些教学活动会有助于隐性教育效果的提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德.“体验性学习”:“道德的”课堂之立德路径探析: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9(10):17-21.
[2]方百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50+52.
[3]陈恒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隐性教育的运用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
[4]陈淑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
黄丽凡,福建省莆田市,莆田擢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