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走出单元统整的泥潭

2020-06-27 14:08吴华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

吴华丽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这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平台和抓手。目前的单元整体教学,存在认知错位、好高骛远和断层感知等问题,使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准解读文本、精准夯实积淀、找准教材板块联系,使单元整体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单元统整; 解读文本;教材板块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41-02

傳统语文教学以篇为单位,目标设定、内容研制、策略选择都是基于某一具体的单篇文章,这样导致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相对欠缺。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引领着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单篇推进的方式,为单元整体提供了平台和抓手。由于很多教师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导致单元统整单元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现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单元统整教学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问题扫描】认知错位,文本内生价值被异化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是典型的写作范畴的训练要点。这一要点所对应的教材内容为《蜜蜂》一文和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从单元语文要素与教材内容的对应联系来看,《蜜蜂》一文的教学就要降低对文本语言感知与辨析的要求,而视其为落实单元写作要素的平台,将阅读教学指向表达和写作的层面,尤其要聚焦课文中描写法布尔验证蜜蜂方向的语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将过程写清楚。但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定位错误,将法布尔治学严谨作为重点,导致教学路径的严重偏离。教师的教路不仅与编者的编排用意相去甚远,甚至与单元的教学目标也背道而驰,这样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应对策略】精准解读,准确把握编排用意

首先,我们应该准确解读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不仅是编者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揭示,而且对应了单元语文要素,是对语文要素落实的有效途径之一。如《蜜蜂》一文的第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图表梳理文本内容。这样,巧妙而无痕地落实这个单元的写作要素——将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其次,要准确解读教材的内容。如,这个单元的习作教材,编者明确指出:作文不仅要写清楚自己要实验的过程,还要表达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一些有趣的发现。这一条建议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却匠心独运。没有这样的滋润和支撑,学生很容易将这次实验过程写成实验报告,而让实验过程中的新奇、好玩等元素消失殆尽。要想达成这一写作目标,就要从《蜜蜂》这篇课文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和范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并进行思考:“除了写清楚实验的过程之外,你还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内心的紧张和期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样将这两者结合的。

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实验者、表达者——法布尔内心的感受,而且让学生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懂得如何表达。

【问题扫描】好高骛远,语文要素的转化被滞后

这个单元阅读层面的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对刚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教师总是指望在一篇课文中,甚至在一节课中解决问题,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能力,置单元教材设置的助力系统于不顾,最终导致欲速则不达。

以教学《花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第二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能够概括语段大意的一句话。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很多学生并不能立刻找出相应的语句。这样,学生找出来的句子离题万里,所给出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语文能力的落实、转化,不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为基础,在每节课、每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向前迈进。至于这个单元中所要借助的“关键词句”,虽然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口中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但其内在的本质意义却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的。因此,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靠一篇课文来完成,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应对策略】精准夯实积淀,借助助力化繁为简

有经验的教师并不是在后面推,而是在前面引,这需要对课程有清楚而通透的认知,始终走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沿,并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铺设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熏陶和训练过程中,从一个能力层次上升到另一个能力层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其孤立起来看待。文本的表达是呈线性结构的,仅仅关注一段话,学生的视域往往会受到羁绊,甚至会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尴尬。转换一个角度就能发现,概括的基础是要对文本进行理解,而概括的过程就对理解成果进行高度提炼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支架,夯实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组织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语段的内容——《花钟》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不同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开花时间,并提取出温度因素、湿度因素、光照因素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词句的概括,掌握概括语段大意的方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支架,引导学生经历了整体性感知、细节处洞察、链接处统整、核心处概括的思维过程,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问题扫描】断层感知,板块的教学价值被割裂

每个教师解读文本的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因此面对相同的文本,会开掘出不同的教学资源来。统编教材鲜明地提出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并编排了相关的辅助资源体系。有的教师只是从这些栏目和板块中提取现成的教学资源,并各自为政,毫无半点关联。这就导致了很多蕴藏在单元教材中的资源被浪费了,并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应对策略】找准联系,发挥价值物尽其用

教材中的板块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被设置在同一背景下,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教材的内容,而要以年段、学期和单元的整体视角来关注教学内容,用宏观意识来关注教材内容,从而让教学资源形成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从这一篇的视角来关注其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文本在单元语文要素中所承载的任务。比如,《花钟》的重要职责就在于落实单元的阅读要素,《蜜蜂》则重点指向于单元习作要素,《小虾》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将其作为学生运用语文要素的检测平台,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顺应统编教材单元统整、双线并进的编排理念,以统整的视角实施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我们要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拨乱反正,使单元统整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多角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