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锋
[摘要]默读是一种主要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落实语文要素,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品味语言、读思结合,既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又掌握默读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默读;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25-02
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一种主要的阅读方式,也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阅读时候运用最多的读书方法就是默读。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默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其中,《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其他几篇都是传统的老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单元语文要素默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呢?我们以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把握教材编排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一)紧扣主题.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单元的课文都反映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教材选编的文本,既有名人又有普通的少年儿童,既有古代文学家也有近代革命家。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感受因为有了教师和同学的鼓励而变得自信阳光的英子形象,感受呵护儿童的列宁形象和呵护小灰雀的小男孩形象,感受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白求恩形象。这些人物的美好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温暖与力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学习默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默读,知道了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到了三年级,教材在这一单元主题中再次提出默读的要求,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是对学生已有默读能力的延续与发展。在这个单元的课文中,默读主要是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前的阅读提示提出的,着重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默读学会在读中思考句子或者段落的意思,具体如表
从本单元课后习题对学生的默读要求来看,不同的课文对学生默读的要求与侧重点有所区别,教师应依据不同的默读要求,采取相应策略来指导学生默读。
除了课后习题中明确的默读训练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历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如,《司马光》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基于这一要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再借助注释把故事讲一讲,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三)依托教材,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
在本单元中,《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内容学生大都耳熟能详,因此对初学小古文的学生来说,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语言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这篇课文作为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消除畏难情绪,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度的分析讲解,或者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课文注释,而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课文语言,以避免教学目标的越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围绕默读要求,落实语文要素
(一)在默读中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比较,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阅读中,学生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只要一比较他们就清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在默读中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从阵地环境的变化与白求恩大夫的表现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表二)。 在默读中,学生圈画并找出相关语言进行对比,真切地感受到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白求恩都在为伤员做手术,依然是那样有条不紊、意志坚定。这样,使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形象跃然纸上。
(二)在默读中品味,初识文言文
《司马光》作为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拔高,不降低,引领学生学习体会。那对初学者来说,文言文到底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教师要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在读中理解。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学会断句,并能够背诵课文。基于这个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停顿人手,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韵味十足,深受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抓住文中的动词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如,“持”“击”两个动词,将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司马光形象表现出来。文中还有许多动词都特别值得我们品味。教师要善于通过这些动词来引领学生大胆想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讲故事的目标任务。
(三)默读思考结合,体味语言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默读与思考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读中思考,读思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的魅力。
如,在《掌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情,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的学生画出了“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这一段描写,并感受到了英子自卑、不自信、害怕等心情……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默读来感受英子的心情变化。只有用心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粹。
综上所述,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的目标,把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默读中比较、思考、品味等,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