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雨,谭文佳,戴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超声科,长春 130033)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s,Xp11.2-RCC)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相对少见,老年人更罕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约半数因偶然发现无症状的肾脏肿物而就诊。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女性Xp11.2-R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以丰富超声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患者女性,63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3 d”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无腰痛,无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无放射痛。一般状态可,体质量无明显减轻。血、尿常规未见异常。常规超声扫查:右肾上极背侧见不均质略高回声团块,无包膜,有边界,明显外突且突向肾窦内,大小5.8 cm×4.1 cm,内可见液化灶,血流信号丰富(图1)。右肾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右肾静脉血流饱满,未见栓子回声。后经肘正中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1.5 ml行肾脏超声造影检查,见灌注相肿物早于肾皮质增强(图2A),实性部分呈不均匀高增强(图2B),消退相呈快退(图2C),造影显示团块大小5.5 cm×4.5 cm。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提示:右肾上极团块造影后考虑恶性病变,透明细胞癌可能。肾CT平扫+增强提示右肾中上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透明细胞癌。结合上述相关检查,临床术前诊断:右肾占位。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回报:肾细胞癌伴坏死,形态学及免疫标记结果符合Xp11.2-RCC。
图1 肾脏常规超声图
图2 肾脏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比较
Xp11.2-RCC是一种独立的肾细胞癌亚型,起源于肾髓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入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中,基因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p11.2位点的转录因子E3(TFE3)断裂后平衡易位产生不同类型的TEF3融合基因,从而导致TEF3异常表达而发病,女性多于男性[1,2]。目前国内外均将TFE3蛋白视为Xp11.2-RCC的特征性标志物,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及相关病理检查可予以确诊[3,4]。治疗主要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有较高价值[5]。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无明显阳性症状和体征,因体检偶然发现右肾肿物而就诊。常规超声表现为右肾近上极内实质、不均质略高回声团块,无包膜,向外侵犯周围肾实质及肾被膜,向内突向肾窦,瘤体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央见坏死液化灶、分布不规则,实性部分血供丰富,未见粗大或砂砾样钙化,与术后病理所见相一致;超声造影表现为灌注相瘤体实性部分早于肾皮质增强,呈不均匀高增强,液性部分始终未见增强,消退相早于周围肾实质退出,与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超声造影表现相似[6],故结合临床病史,超声检查可明确提示肿物为恶性,倾向考虑透明细胞癌。
目前国内外关于Xp11.2-RCC的超声影像研究甚少,本例患者与文献报道的肿块有包膜、形态规则、内见点状砂砾样钙化、少或无血供的情况有差异[7,8],分析原因可能为成人Xp11.2-RCC更活跃,更具有侵袭性[9],肿瘤生长迅速,供血血管生长不平衡,较大的肿瘤中心部分形成坏死灶,故造影剂未充填,其余瘤体实质部分血供丰富且存在小动静脉瘘,故造影检查呈不均匀高增强、快进、快退的表现。尽管超声检查可明确提示该肿物的良恶性质,但由于Xp11.2-RCC与RCCC的病理表现有较多相似之处,故影像表现鉴别较难[10],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仍需相关病例的积累。笔者结合本例患者超声特点及相关文献总结如下,老年女性患者,超声下肾实质见以高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团块,向肾窦侵犯,实质部分血流丰富,中央见液化坏死区,除考虑常见的RCCC外,需考虑本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