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婧
摘 要: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总是希望课堂是多彩的,是能够吸引自己的注意的。但是,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容易走向千篇一律的结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这一元素,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课件、微课、思维导图等来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让学生完成对场景、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也是为了加快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尽快对学生放手。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光亮和色彩,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设置幻灯片课件,让学生在幻灯片课件中走入学习场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快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设置微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课文,增强学生的记忆分析能力;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让学生在填充思维导图的时候,把握课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走向。
一、幻灯片课件的使用——拉伸学生对场景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课件来拉伸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的分析。在学习《坐井观天》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始末,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引申意义,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场景的把握能力,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了幻灯片课件,在幻灯片课件中插入了青蛙、小鸟的图片,播放了《坐井观天》的故事片,让学生通过幻灯片课件来理解课文。学生观看幻灯片课件后,熟悉了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课文通过描写坐在井里的青蛙和小鸟的争执来阐述要全面看问题的道理。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会有怎样的想法?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并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样,笔者通过使用幻灯片课件,拉伸了学生对场景的分析。
二、微课的使用——拉伸学生对内容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刻,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微课来拉伸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一定的生活道理,丰富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了时长3min的微课,在微课中对学生进行了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道理呢?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了阅读,知道了课文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注葫芦,忽视了生了虫子的叶子,使得叶子慢慢变黄,葫芦也没有长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故事分享了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这一道理,倡导人们重视过程,不要只看结果。这样,笔者通过使用微课,拉伸了学生对内容的分析。
三、思维导图的使用——拉伸学生对结构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来拉伸学生对结构的分析。在学习《寒号鸟》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寒号鸟的故事,能够从寒号鸟的故事中学会生存的道理,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一起开展了思维导图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学生先对课文进行了阅读,知道了课文通过讲述一只喜鹊和一只寒号鸟对做窝过冬的态度揭示了做人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接着,学生重点分析了故事的结构,梳理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做窝过冬的态度、表现和结果,并将罗列在思维导图上,通过对比突出了寒号鳥的懒惰,完成了对故事结构的梳理。这样,笔者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拉伸了学生对结构的分析。
总之,本文通过幻灯片课件的使用、微课的使用、思维导图的使用,拉伸了学生对场景的分析,拉伸了学生对内容的分析,拉伸了学生对结构的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理解语文知识,扩大了自己的学习范围,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学生在幻灯片课件中,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容,铺设课文的画面,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微课教学下,能够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深刻记忆,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找到学习的线索和途径。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能够通过辐射的方式来梳理文章的结构,熟悉文章的创作特点,做到胸有成竹。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了解学生,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实现了对学生的优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来晋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66-167.
[2]林联胜.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