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健聪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31)
2018 年2 月,习总书记在视察四川时明确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一目标。这是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第一次被正式提出【1】。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过快、超量地发展着,相应也带来了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滥用的问题,出现许多场所空间低效使用的现象,产生了负面效应【2】。空间复合,即是对空间的再组合。在建筑学领域中的“复合”多指由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而将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全新的空间【3】。复合型空间是通过对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规划选址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人性化理念、城市空间综合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该区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4】,为消除这一负面效应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绿道”(Greenway)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是指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以游憩、健身、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为主要功能,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开敞空间的绿色廊道。郊野绿道是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
“驿站”在我国古代是指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食宿和换马的场所。而今的驿站特指供游客在绿道或是公园使用中途进行休憩、交通换乘等活动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龙泉山森林公园绿道是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体系“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中的“两山”之一,是成都市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合江镇位于龙泉山西南侧天府新区直管区范围内,距离成都主城区27.6km,是成都郊区半小时经济圈上的重要节点,以打造高端生态社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为主。
合江驿站选址位于合江镇东0.6km 的白三路山道起点处,白三路是龙泉山森林公园合江镇段的现状车行山道,将作为上山绿道重新进行打造。合江驿站建设用地为闲置公共用地,位于龙泉山上山绿道的起点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根据龙泉山森林公园上位规划,合江镇段绿道全长38.1km,包括山脊观光、半山游览、林地穿梭等形式,通过绿道将合江镇和周边的太平镇、永兴镇串联起来,使龙泉山上的绿道局部成环、内部成网,形成系统、连续的观光路径(见图1)。绿道服务驿站分3 个等级:一级驿站为门户型驿站,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服务;二级驿站为节点型驿站,为游客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三级驿站为基础型驿站,为游客提供最基本的服务。本案合江驿站就是作为龙泉山森林公园绿道合江段绿道的门户型驿站。
图1 龙泉山森林公园绿道总平图
驿站建筑体量虽小,但是集多种功能复合于一身,这就需要设计者认真思考,深入挖掘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让使用者在做一个短暂停留或休息等待时,能得到更加完善的服务和体验。
本次方案设计中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先界定驿站各项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和补充功能,再根据功能的主次关系进行各功能空间大小、位置、关系的划分。核心功能是驿站为游客提供的最基本服务的功能,如本案合江驿站,作为龙泉山森林公园绿道的门户型驿站,根据上位规划要求,其核心功能是满足游客信息引导、休息、换乘和上厕所的需求,对应引导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停车场及卫生间等具体的设施。补充功能使驿站功能更加丰富、完善,本案合江驿站的补充功能包括娱乐活动、售卖服务、自行车租赁、文化教育、宣传推广、地域性特色展示、应急救援、母婴呵护、环卫工人休息等,对应活动场地、售卖中心、租赁中心、应急仓库、第三方卫生间、环卫工人休息室等具体的设施,以及信息终端平台、文化活动组织、地域性建筑特色等软件设施。核心功能与补充功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完整、丰富的郊野绿道驿站复合空间。
考虑到本案用地充足,为创造更好的复合型交互空间,驿站建设在场地中部,退让绿道30m,为了与周边森林环境相适应,在驿站与绿道之间设置一片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地,将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林荫步道等交通及换乘功能布置其中,将车行、步行、换乘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在林间空地设置交互式的景观农田,种植当地特色农作物,供游客寓教于乐。驿站前区与林地间设置一处小广场,起到集结人群、串联交通、组织活动、视线缓冲的功能。驿站后区设置一处林荫广场,搭配设置景观小品,为长时间停留的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见图2)。从绿道上看,驿站掩映在林间将驿站与绿道的步行交通系统串联起来,营造一种漫步林间,曲径通幽的氛围。
驿站主体成“L”形,通过中部贯通的廊道划分成3 个功能区域。首先,位于入口右侧的廊下空间部分为休息区,两面无遮挡,视野开阔,提供休息坐凳、宣传栏、开水间等服务设施,游客得以坐在廊下的坐凳上休息调整、了解区域旅游信息或是欣赏周围景色,可以拓展为特色活动、文化教育展览、地方推广等活动提供空间。位于入口左侧的部分为服务区,主要包括服务大厅、环卫工人休息室和应急救援仓库。服务大厅可以为游人提供餐饮、商品售卖等服务,后期可以拓展诸如免费WiFi、资源补给、网络信息终端、银行ATM 等功能;环卫工人休息室作为补充性的功能与驿站合建,可以为环卫工人解决休息、更衣、热饭和饮水等问题,同时有效节约成本;应急救援仓库提供应急物资储备、急救医疗信息等帮助。卫生间设置于后区,入口开向建筑侧面,避免直对建筑主入口造成与前区功能流线过多重叠。卫生间除包括常规的男、女卫生间,盥洗室,工具间和管理间等,还补充了第三卫生间功能,第三卫生间是单独设置的,无性别界定的为方便需要协助的人提供服务的卫生间,如父母带异性的小孩、子女带异性的父母等,兼具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功能(见图3)。各分区有各自独立的入口与朝向,互不干扰,而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划分,使各分区的功能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2 合江驿站总平图
图3 合江驿站平面图
延续传统、尊重文化、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对历史的尊重、文化的传承。合江驿站在建筑风格上以龙泉山地区传统田园民居风貌为主题,提取了龙泉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夯土外墙、茅草屋顶以及木柱檐廊等特色元素,结合现代建筑灵活布局、通透的落地玻璃窗等手法,展现厚重的传统文化、乡土特色和原生态气息,为游人营造休闲安逸、受文化熏陶的空间氛围,形成有特色的记忆点(见图4)。
图4 合江驿站效果图
郊野绿道的构建能够很好地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健身等需求,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基础设施【5】,郊野型绿道的建设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驿站作为城市绿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将多种功能复合于一个逾100m2的小体量中,将各方面需求都照顾到,需要设计者进行更加系统而有效的设计。本次合江驿站的设计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尝试,望能为同仁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提供一些参考,也望同仁指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