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苗,蒋名丽,王文娟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是由中胚叶正常血管组织多度增殖而发病。资料显示,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率在4~8%之间[1-2]。好发于头、面以及颈部,多数血管瘤患儿病症会自然消失,但由于增生、消退的速度不尽相同,因此国内外专家一致主张早期积极治疗[3]。目前临床上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手段包括药物、手术等手段,药物治疗周期较长且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婴幼儿机体耐受性较差不适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发展,其以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595/1064nm双波长激光治疗仪是一种通过热效应选择性破坏血管,对血管外组织的影响极小[4]。婴幼儿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非常关键。本研究探析人性化护理在婴幼儿血管瘤595/1064nm双波长激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行595/1064nm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92例,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在4个月~3岁间,平均(1.28±0.33)岁;头部15例、面部6例、颈部6例、躯干5例、其他4例;浅表型21例、深部型8例、混合型7例;瘤体面积在1.2cm3~2.7cm2间,平均(1.56±0.20)cm2。观察组36例,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在5个月~3岁间,平均(1.34±0.20)岁;头部12例、面部7例、颈部5例、躯干5例、其他7例;浅表型20例、深部型11例、混合型5例;瘤体面积在1.2cm3~2.7cm2间,平均(1.56±0.20)cm2。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患儿均满足血管瘤诊断标准[5];②患儿家属对595/1064nm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充分了解且自愿接受该种治疗手段;③患儿血管瘤均处于快速生长期,彩超检查显示瘤体为低回声、实质性病灶,血流信号非常丰富,血流速度快、低阻;④均未行激素药物、电离子、局部硬化剂以及微波等其他治疗者;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血管疾病者;②伴有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儿;③先天性疾病患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3.1 治疗方法取坐卧位或取医生操作方便的体位,治疗前彻底清洁皮损部位的麻醉药物,明确皮损类型及程度,护士为患者佩戴遮光眼镜。使用595/1064nm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依据患儿皮肤性质调整治疗剂量,激光能量密度:PDL6.5~8.5/YAG35~45J/cm3,脉宽:2/15ms,光斑直径:7mm;脉冲间隔:中。治疗前在皮损部位试验治疗并观察20min,若治疗区域无明显皮肤反应再行全皮损部位治疗[6]。
1.3.2 护理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患儿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引导家属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以及生命体征检查等。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讲解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患儿疾病治疗的配合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意识状况,若出现意识模糊则及时告知医生实时处理。术后立即冰敷1h,缓解病灶区皮肤肿胀,冰敷能够提升治疗部位皮肤痛阀,降低激光对正常组织的热损伤。切勿用力按压、揉搓皮损部位,防止表皮坏死形成瘢痕影响美观性。冰敷时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及全身情况。治疗区愈合阶段的护理,术后1周左右在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且不可接触水,保持皮损部位的干净、清洁。
观察组:该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1)术前访视:血管瘤患儿家属大多数治疗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术前访视的关键点就是要和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然后使用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来降低其期望值。相关资料显示,美容医疗的产生其中心理学因素占据重要原因,因此在访视期间不要对治疗效果做不切合实际的承诺,需要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给出预期的结果,这样能够让患儿家属降低了心理预期,且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来配合。访视期间务必热情接待每位患儿,介绍本次激光治疗设备及原理,如需必要可以向患者展示治疗成功患者的信息,但是需要强调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偏差。(2)人性化环境干预: 患儿入院后由护士快速为其分配病房,合理选择病房的位置;入住病房后应确保房内干净整洁,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通风和光线良好;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减少病房内外的噪音,确保其有充足的睡眠。(3)人性化心理干预:血管瘤患儿年龄均较小,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极差,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很难适应,且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患儿心理干预,积极的尝试和患儿进行沟通,模仿婴幼儿的口吻多交流;此外可以在病床上摆放可爱的毛绒玩具、汽车玩具等,让其与护士建立亲密感从而消除陌生感;多敦促患者家属陪伴和关怀,让父母来引导患儿配合治疗。(4)体位护理干预:以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来看,血管瘤主要集中在头、面和颈部,术中需要保持正确的体位以免压迫病灶,充分暴露病灶部位,光线对准;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若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者呼吸困难等情况,需要立即告知医生处理;频繁观察治疗区的皮肤状态,激光能量适宜则表现为青紫色,若呈苍白色则表示激光能量偏大,此外痛阀较低的部位也可调低激光照射剂量;术后体位护理:定时更换体位可以防止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引发的压疮;对于能够交流的患儿可以询问各种体位的舒适性,然后按照具体状况进行调整。(5)病情观察:多数血管瘤患儿自主表达能力极差,无法将自身症状变化准确传达给父母或者医护人员,因此病情观察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内容。首先需要密切检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并且对指标的变化及可能预示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患儿出现表情变化、行为异常是应该做到预见性判断,快速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
(1)疼痛程度评估:分别在治疗后3d、出院时使用2个月~7岁儿童疼痛评分法(FLACC)[7]对两组患儿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1~4分为轻度疼痛,5~7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2)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压下降、腹泻、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护理满意度。出院前1d向患儿家长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别从护理管理、护理等待、护理态度、衣着服装等维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甲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3d观察组患儿FLAC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组间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对比()
表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对照组患者为26.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1.30%,对照组为78.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对比[n(%)]
婴幼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患者群体,对于血管瘤患儿而言不仅要给予心理和生理的满足,还要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以获得支持和理解,通过人性化护理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能够满足不同患儿的要求,提升护理质量[8]。595/1064nm双波长染料激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血管瘤手段,但是多数家属对该种技术认知不足,术后疼痛导致患儿哭闹、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容易影响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怀疑。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3d时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帮助缓解患儿激光手术治疗的疼痛感。人性化护理注重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体验,如多使用幼儿的语气进行沟通,或者装扮病房如摆放喜欢的玩具等,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其暂时忘掉疼痛。有研究表示,人性化护理在小儿急腹症治疗中应用能够降低并发症风险,并且能够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认可[9]。从表2、表3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以往在幼儿患者治疗的相关研究[10-11]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其一,人性化护理环境干预、病情观察、体位干预更多的都是出于治疗安全性的考虑,时刻将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疗效作为护理的首要任务[12];其二,人性化护理非常注重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从而更能得到其认可。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选取患者样本较小,因此临床实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倚的情况;此外,优于婴幼儿血管瘤激光治疗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可能在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同时结合血管瘤激光治疗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婴幼儿血管瘤行595/1064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时开展人性化护理能够更好的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