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探讨如何提升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大学生党员是促进高校学生群体示范引领、自我教育、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近年来,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变化,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都进行了改进,但目前在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组织发展、组织建设等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党员发展质量,而且要善于抓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切实抓好机制建设,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实现校园和谐、社会和谐。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能力弱化
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将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党员教育工作“走过场”;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些基层党组织表面上组织了教育培训,签到打卡,实际上却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应有教育培训目的。另外,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兼职较多,往往还需要承担着学生就创业指导、心理辅导以及相关事务性工作,无法将所有的精力集中投入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党建工作关注度、自身业务专业度不够,从而导致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能力弱化,实际工作成效甚微。
2.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固化
目前,学生党员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其思想意识形态发展严重脱节,往往没有考虑学生党员的年龄和文化特点,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办法不够多,内容不够实。
党建工作的开展模式较为单一,往往是简单地组织安排“学习”、“宣传”、“活动”等,欠缺时代气息,乏味单调,缺乏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缺少深入的讨论,使党的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教育工作脱钩,形不成合力,出现“两张皮”现象。
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情况。首先,一些基层党组织往往只注重发展党员前的教育,忽视正式党员的入党后教育,不注重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动。
其次,对于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缺失。
4、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00后,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这些大学生往往会受到一些的外来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入党时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缺乏党性修养。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1.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和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力度
首先,强化制度建设,把“三会一课”制度化,着力解决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的现象;健全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培訓制度,强化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健全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约束;结合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为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系统性,应该积极搭建高校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其个人信息、成长历程,学习培训经历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其次,加强党建教育管理队伍专家化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为各基层党组织及时配备专职组织员和专职副书记,并加强党务干部业务水平和理论素质的培养提升,从而更好的应对新时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2.多途径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大多是通过理论课、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对上级党组织下发的精神文件进行学习,但往往学习效果浮于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导致政治理论的深刻含义基本无法让广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互联网时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员的教育工作中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对学生党员的信息进行综合细致的分析,给学生党员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推送,大大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在创新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加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多是以“走出去”的社会实践为主,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团、快闪等多种创新形式来开展。学生党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将深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想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因此我们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党员教育培训模式,适当安排学生党员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形成“理论+实践”、“请进来+走出去”的双重教育管理模式。
3.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发展与培养并重。
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把发展关,把好“入口关”,通过培训、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保证我们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学生党员入党后,更要重视对其进行持续的培养教育,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宿舍、学生团体、网络空间的作用。每位学生党员都应当在党性修养、政治意识、勤奋学习、文明交往、积极创建先进集体、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维护良好课堂秩序、积极主动协助老师等方面起模范和带头作用。利用这些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充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对于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缺失。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增强组织观念,毕业时能够认真对待个人组织关系的接转问题,及时将组织关系迁入到所在地,实在有困难的也要积极和毕业学校党组织保持及时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重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及时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方式,保证毕业生党员和校外实习的学生党员能够及时参加组织生活。
参考文献
[1]梁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于虹,周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3,22.
[3]唐朝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12.
基金项目: 2019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重点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GXDJ2019A037)。
作者简介:
杨瑞雪(1980),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