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德育工作中几个心理学常识的实际运用技巧分析

2020-06-24 12:51汤学禹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教育中被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德育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方向,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目前备考的高三学子,把高考备考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格,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班级德育;心理常识;思考应用

高考的选拔性使得应试教育在高三阶段如火如荼、周而复始地强势推进着,无数的家长、老师、学校为了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理想大学,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这场角逐之中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要成功,先发疯”的口号下,如何让高三复习备考的组织工作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圆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一、 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情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的家国情怀,包含着一个人从内在的自身修养着手不断追求外在的事业成就,乃至到达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有一句名言:“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出为什么。”他说:“做人,在生而为人意义上做人,同时也必须在成长为人的意義上进行界定。在此意义上,一个婴儿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人,必须在社会、文化、家庭中成长为人。”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教育实践只有正面积极回应这一变化,才能符合教育规律、产生更好的教育和社会效益。习近平同志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学习活动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障碍,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 养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拼搏进取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高中生正处于由未成年走向成年这一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发展的持续性决定了我们要为明天或未来做好准备。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高三备考冲刺阶段的习惯养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能够进行自我目标管理。高三阶段学生通常都会有自己想上的目标大学,但还应该实行总量管理,即参照理想大学的近年录取分数线把总分细化到高考的各个学科;制订一个增量计划,即随着复习进度的推进和能力素养会提升,到哪一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呈稳步递增的趋势并逐渐接近预期目标;实行过程监控,如果到达目一个阶段后实际情况与计划出现不吻合的情况,要迅速进行总结分析,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应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扎实有效的行动去解决,根据个人实际制订最合理的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只是执行的前提,而行动才是执行的真谛,好习惯的关键是强大的执行力。

(二)科学地进行时间管理。管理时间是为了更有效运用时间、提高效率,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对成功的渴望、为实现梦想而产生的强大的意志力。时间管理的有效办法是对时间做出详细的安排。对于课内时间,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上,在没有主动权的时间管理上的对策是行为管理和结果管理,即在这一时间范围内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此保证单位时间的高效消耗。真正需要解决的是课外时间和自主自习时间。课间十分钟时间可以按照三四三的原则分配,下课后第一个三分钟进行上一节课的总结反思,接下来的四分钟是放空时间,身心作短暂的休憩,上课前的三分钟则是预备时间。课外和自主自习时间需要按照学科特点、自身状况进行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强化弱项、确保优势。

(三)善于进行自我调适,管理好情绪。高三的学习伴随着大量的考练、总结、评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强烈而多样的情绪反应,怎样进行自我调整,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化解负面影响,集聚正能量是非常必要的。当状况发生后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调节,化解自身的压力或外界的干扰;学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保持良好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信心值就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在高三备考冲刺的阶段,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只有依靠自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主动选择、积极应对,总会迎来灿烂的阳光、属于自己的辉煌。

(四)管理好人际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化解消极因素让人身心舒畅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亲情友情更能为拼搏进取增添无穷的动力。正确理解父母期待与自身需求之间的关系,主动沟通、准确传达信息,获得支持;与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保持密切接触,交流心声、寻求帮助、解决疑难困惑;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理有节,珍视友谊、宽容豁达、互帮互助、团结共进;把班级视为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人成才的共享平台、集体呵护培育优秀集体。用爱心和宽容、责任和使命、礼仪和节制处理好个人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集体,乃至与社会的关系,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在国强民富的今天,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完善,能够让青少年接受锤炼的恶劣条件正渐渐消失。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接受国家选拔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在走向成年之际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不断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 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和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能带来认知升级,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反思性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活动過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反思性学习的探究性、自主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其模型可以表示为:首先,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 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其次,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果是,并不意味着反思活动终止,而是进入总结提高阶段,这里包括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如果不是,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假设等方法界定问题。再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是,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是,则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由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可见,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元认知渗透于全过程,这些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人生的导师,教师本人首先要成为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主题活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搭建反思平台、创设反思情境,引导学生增强自觉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技能、坚定反思的毅力、建立良性互动的反思关系,打破思维上的懒惰、远离思考的舒适区,向深度思考的境界迈进。

四、 总结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总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存升.中学生德育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08(1).

[2]卢会林.学生德育教育方法误区谈[J].贵州教育,1999(Z2).

[3]韩喜平,张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综述[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3).

作者简介:汤学禹,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