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和“简”来勾画音乐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0-06-24 12:51张湘敏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关键词:实效性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纵观优秀的音乐课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围绕音乐本体简明扼要的有效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拓展三个部分,运用课例進行阐述,引发对课堂教学简而有效的重要性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本身,简而深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有效地聆听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关键词:音乐本体;简化;精炼;实效性

综观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音乐教师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难以取舍的问题:过度追求热闹华丽的课堂气氛,过度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过度使用可有可无的音乐素材,过度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繁华,为了教而教,只是追求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面面俱到,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却没能很好地解决重难点,最后学生可能还是唱不好,音准、节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聆听的音乐也没有深入地理解,音乐欣赏没有达到实效性。“减”就是“简约的课堂”抓住本质去掉非音乐的东西,在简单中去体现、实现音乐课堂的独特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和把握《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那么,如何给“臃肿”的课堂瘦身,用简单和明确的方式来引导教学,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 “减”化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导入的过程过于冗长,花了好多的力气,想了许多的花样才引入正题,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一般我们用于课堂导入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而且内容应该是为教学重点或难点做铺垫。所以这导入的设计上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简短、直接、有效。

【镜头一】:课题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师的导入设计是:对比聆听《运动员进行曲》(这首乐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青年友谊圆舞曲》,说出你感受到的不同。

生一:第一首很激昂,第二首更优美。

生二:第一首感觉适合运动会,第二首让人感觉要跳舞。

生三:第一首感觉打击乐器很明显,第二首好像旋律性的乐器明显一些。

生四:第一首是进行曲体裁,是适合步伐的音乐,第二首感觉有蹦擦擦三拍子的摇晃的感觉……

分析:对比我们进行教学的常用的也非常有效的手段,课堂导入选用上一节课的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跟本节课的音乐体裁做对比,既做了原有知识的巩固还进行了新知识的迁移,而且突出学生的主动思考,使学生印象深刻。时长只用了三分钟左右,简短而有效。

【镜头二】:课题是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师的导入设计是,直接体验,用跟唱的方式其中一个乐句。

教师第一次用哼唱的方式示范,让学生先熟悉旋律。

教师第二次依然用哼唱的方式示范,但强调京剧的韵味:让学生体验京剧刚毅的美。

教师第三次加入歌词的演唱示范:让学生体验歌词到美。

教师第四次带表演带示范:让学生体验身段的美。

教师第五次运用手势提示学生一起自信的表演。

分析:根据课题内容的特殊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同时也是离学生日常生活稍有距离的音乐,所以教师选择了直接演唱体验的方式进行导入,时长四分钟左右,虽然学生练习的时间不长,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也都有模有样,也是很有效地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作好了铺垫。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简约的课堂教学内容,精炼教学语言,以及教学理念上的“授人以渔”。

二、 精简课堂教学过程

(一)精选素材和精简教学环节

精选素材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选择的内容和素材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突显音乐元素。巧用素材需要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精简教学环节,故这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应该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丢掉冗余的部分,摒弃无效的环节。

【镜头三】:课题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辛德勒的名单》。教师的教学过程多设计是:

a. 聆听师哼唱主题音乐的第一乐句,生以水平线“do”音位置,在空中划出旋律线。师提示思考:旋律线的四种形态。生回答:波浪式、平行、上行、下行。

b.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完整音乐主题,提问:给你怎样的感受?乐曲可能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故事?生一:哀伤的,应该是个悲剧故事。生二:感觉是长辈在低声倾诉,讲以前苦难的岁月……

c. 师分别播放圆号、小提琴、钢琴这影片中演奏的三段主题片段,提问:乐器的音色有什么不同?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给你怎样不一样的感受?生一:一个是吹奏类的乐器,一个是拉弦类的乐器,一个是钢琴。声音的粗细,厚重感都不同。生二:第一个感觉很悲壮,第二个感觉很细腻,第三个感觉稍微轻盈一些。生三:第一个是圆号,第二个是小提琴,第三个是钢琴……

d. 师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把乐器和场景进行连线,并说明原因。然后分别播放三个电影视频片段。提问:主题音乐对影片的作用?

e. 请学生结合视频讲讲电影剧情。

分析:本节课教学过程只有5个部分,一步步地完成了从感悟旋律线以及对旋律线的4种形态的认识,到对乐器音色的体验和分辨,再到对电影主题音乐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对电影故事的了解。而且这个教学过程中只选用了教材中的基本素材,通过反复的聆听加深了对旋律对记忆。每一步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一步步深入体验理解作品。

(二)教学语言上的精炼。

教师讲授的东西要少,要精准,充分去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

【镜头四】:课题人音版教材九年級下册《命运交响曲》。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围绕音乐要素方面来帮助学生分析体验作品,通过不断的聆听,不断的提问思考,鼓励学生能动的听音乐细节,以此深入理解作品。

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这段音乐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开始处的几声音乐的重拳给你怎么样的感受?这四声为一组的重拳最时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出现了几次?音高一样吗?在“短短短长”的动机之后,连续性的音乐在力度上有什么样的变化?给你怎样的感受?音乐积聚力量并以果敢对势头向前,这时音乐突然停止,出现了一件单一乐器的音色?什么乐器?它的独奏在这时出现起了什么作用?紧接着音乐出现了对答的形式,他们在情绪上有怎样的对比?最终从疑问到肯定,从犹豫到稳定,贝多芬最终找到了他想要的声音,并结束了他的开始部分。这部作品被命名为《命运交响曲》,你听到的这是怎样的命运?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但也不是简单的音乐感知,而是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音乐家创作作品到初衷,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聆听也是在“授人以渔”。而且教学设计提问紧凑,步步深入也使得学生处于一直高效的状态。

三、 简化和升华拓展部分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还是旋律、节奏的创编,还是律动体验,抑或者是选用音乐家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的作品,都一定要考虑的是选材应该跟课题关系紧密的,能够深化主题。

【镜头五】:课题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摇篮曲》。当时是2008年,作为公开课,笔者请教了几位优秀的骨干教师,一起思考讨论了拓展部分几个方案:

a. 选择相同题材的音乐欣赏,聆听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b. 选择音乐家其他的代表作以及时代特点,聆听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匈牙利第五号》。

c. 根据当时的社会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延伸母爱的主题。

d. 根据《摇篮曲》的创作特点,运用弱起和×× ×·× ××-的节奏特点创编旋律,进而加深乐曲印象。

e. 视频欣赏《摇篮曲》都现场合唱版。

其实这几个设计方案乍一看似乎都合适,但从简化和升华的角度,最终我们还是选择PPT出示一组遇难时母亲庇护孩子的图片,背景音乐选择合唱版《摇篮曲》,教师没有任何的语言,学生通过聆听和观看,然后就结束了下课。课后有学生跟我说,回到家给了爸爸妈妈深情的拥抱,或者是跟爸爸妈妈愉快地谈了一次天,而且有些学生说好像更喜欢这首《摇篮曲》了,这也升华了本堂音乐课的目的,使得这堂音乐教学课更有意义。

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是简单而有效的课堂,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它不用多么华丽,没有刻意的“作秀”,不花里胡哨、不夸夸其谈,而是强调在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抓住了音乐的根本,我们上课不是为了取悦于人,不是要做给别人看,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地学习,一起进步,一同感受音乐,深入理解音乐,学会一些音乐的基本技能,我们可以缩减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用简单直接的方式精准而有效体验音乐。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华志宏.音乐教学与音乐语言的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温寒江.形象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湘敏,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义乌市江东初中。

猜你喜欢
实效性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提高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协商实效性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