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时政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每一个时政热点问题,都带有诸多的社会属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优质案例材料。对初中生而言,通过时政教育方式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会有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来导入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采用诸如辩论等学习方式,将时政教育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社会观念的发展,推进其社会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政治;时政教育;融合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都是来自我们现实社会,也包括我们过去的社会历史以及未来的社会展望。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能成为社会道德与法治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观念,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本中的知识观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必要性
从本质来讲,道德与法治,都是属于社会问题,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主要观点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并且所学的知识最终也是要通过社会来验证。比如说,法治社会观念,中国古代其实就有法治观念,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还是以人治为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法治能够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效率更高的社会运转机制,并且法治观念是全世界主流的观念。因此,学生需要学法、懂法、遵纪守法,这是对初中生的要求,也是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必须要有的观念。初中生因为阅历和知识结构的缘故,他们对于法治的理解还很粗浅,但是如果通过一些时事政治案例来给学生做说明,比如说一些中学生违法了,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些成年人不遵守法律法规,也接受法律的惩罚等,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用作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去感受相关知识。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时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可以选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一些初中生也会通过媒体方式有一些了解,甚至一些学生还会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观点。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走进法治天地》的这一课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用:遇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来作为课堂导入。上课之后,教师不着急开始讲课,而是讲述一个故事:今天早上,老师在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周边有人想去扶起老人,也有人不去扶老人,说自己害怕被讹诈,那么同学们,你们说应不应该扶?为什么?这种带有一定冲突性质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主张不扶,认为:扶不扶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一个法律问题,法律没有规定一定要扶老人,扶不扶可以自由选择,而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老人讹诈好心扶他起来的人,为了降低自己被讹诈的风险,学生应该选择不扶。有些学生主张扶,认为:老人摔倒之后,扶起来一种社会美德,如果大家都不扶,以后自己家的老人摔倒在地也没人扶,并且也不是所有老人都会讹诈人,而且老人如果摔倒不扶,甚至有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去世。有些学生主张有条件地扶,认为:如果当时人多,或者有公安、城管、交警等公职人员在旁边,或者附近有摄像头,是可以扶的。因为这些人或者设备能够证明自己是好心的,从而可以降低被讹诈的風险。此外,还有学生认为扶不扶的问题,在于社会法律能不能为做好事的人提供保护。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予以一些引导,很快就能够将学生的探讨重点引导到道德、法律的层面上来。让学生意识到,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需要我国法治更加完善,能够为做好事的人提供保护,并且对恶意讹诈的人进行惩罚,只有法律才能够真正解决“扶不扶”的现实问题。
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思考的状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巧妙地引导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教师的课程教学节奏了。
(二)运用学生关注问题引发探讨
初中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维,他们也有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比如说二胎问题、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问题、情感问题等,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从微观角度看,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个人或者家庭问题。对于有些时政问题,初中生可能探讨的兴趣不高,但是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进入探讨状态的。
比如说七年级前面3个单元,都是涉及青少年的青春期问题,包括生理、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针对这些问题不愿意深入,害怕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会问出一些让老师“难堪”或者“尴尬”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有青春期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来自各个方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欧美国家,这些社会性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应用这种方式。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和情感问题为例,教师就可以以“早恋”为主题来引发学生的探讨,任何学生都可以发表观点,任何学生都可以质疑别人的观点,为了防止探讨出现太多偏差,教师可以对探讨范围做一个限制:探讨范围包括应不应该早恋?早恋的好处以及危害?如何正确面对早恋等?可以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一些拓展和延伸,但是一定要说出理由,可以是理论阐述理由,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理由。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尽管学生早恋并不合适,但是我们并不能回避,因为早恋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并不会因为我们回避就消失。而且将“早恋”话题拿到课堂上公开讨论,反而能够撕去早恋神秘的面纱,让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早恋,并且还有助于解决某些学生的青春期困惑。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早恋与成长的关系进行探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教师要准备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早恋对于成长并没有太多的益处,尤其是要告诉学生,应该坚守的一些原则和底线。
让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灌输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可能教学效果并不好,这种学生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会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因此有一定的学习深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引导,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所学知识辩论时事政治
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同一件事情也有多个角度,对时事政治而言,社会上经常会有辩论,在辩论中才能够一层层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理不辩不明,只有通过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利用辩论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时政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也比较现实的策略。
比如说在学习九年级《感受经济改革》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这样一个辩论:经济改革好还是不好?让学生自由发言,但是要求言之有理。教师提前进行布置,将学生安排成为两组,一组学生的观点为“经济改革好”,另一组学生的观点为“经济改革不好”,要求他们提前收集资料,上课的具体方式就是进行辩论。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辩论效果,都会认真准备,他们会向人请教,并且将材料整理好,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就完成了对经济改革这一时事政治内容进行了初步且有一定深度的学习和了解。在具体辩论中,有学生说:经济改革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因为它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变得更加富裕了,家家户户能够吃饱穿暖,还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有学生说:经济改革也拉大了贫富差距,一些富人奢侈浪费,一些穷人看病都看不起。社会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因为没钱看病,只能忍受病痛折磨。有学生说:经济改革导致社会贪污腐败,一些当官的,动不动就贪污几千万,几亿元,这影响了社会公平,也败坏了政府形象。有学生说:经济改革导致一些人只顾自己利益,一切向钱看观念泛滥,有些企业开始造假、乱排污物污染环境等,经济改革是导致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说:经济改革让我们富裕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中国才能发展强大。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说出一些理由,在学生的相互辩论过程中,他们会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而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材料,并且努力寻找对方的观念错误和论点漏洞。辩论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辩论中,他们将学会以辩证法来分析现实中时政问题。
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干预,但是在发现辩论方向严重偏离的时候,则需要进行干预。教师不要轻易做出评判,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在语言的交锋中,切实感受对方的观点和依据,这是一种交流与学习。
三、 总结
时政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能有效融入时政教育,那么就会让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脱节,学生课堂中所学的内容无法在社会中得到验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不能应用课堂中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从而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问题进行时政教育,也可以利用辩论方式来探讨时政问题,这样既可以提升学习学习时政的兴趣,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时政教育的时候,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时政教育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150-152.
[2]范芳.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8):132.
[3]畢立超.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33):71-72.
作者简介:林娜,福建省莆田市,莆田擢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