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24 03:03李学渊颜燕芬郑韩磊邹巧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信任感城乡居民主观

李学渊 颜燕芬 郑韩磊 邹巧玲

摘 要:该文基于CSS(2017)的7378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个体基本情况、个体公平感、个人信任感、个人安全感、个人满意感5个变量分析了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的满意度。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家庭人口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呈正向显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主观社会阶层、婚姻状况、户口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呈负向显著;个人的满意感、信任感、公平感都在低水平正向显著影响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序O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F842.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18-03

1 引言

据统计,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0亿人,占总人口的10.46%,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1]。2000年是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趋势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由此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基于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龄化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是未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与挑战。

近年来,学者们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胡扬名等基于31个省市的调查,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貌特征以及参保情况4个方面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进行了回归分析[2]。吴玉峰从信任视角和社会资本视角分别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了调查研究[3-4]。卢小君等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4个方面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进行了研究[5]。综上所述,就目前关于养老保险满意度的调查而言,绝大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将个体状况作为一个整体的控制变量进行处理,而很少对参保主体的主观感知进行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基于原有理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角度放于参保主体即城乡居民的微观视角上,通过对城乡居民的个体状况、个体安全感、个体满意感、个体信任感、个体公正感5个维度来衡量个体基本状况以及个体主观感知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

2 模型构建及变量设置

2.1 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2017年中國社会综合调查(CSS)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养老保险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该变量是有序的连续型变量,适宜运用有序O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结果估计。

2.2 变量设置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前文的文献综述,将变量分为因变量、个体基本状况变量、个体公平感、信任感、安全感、满意感4个主观感知角度变量进行研究。各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

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tata15.0软件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个体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是仅分析个人基本状况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2是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个人满意感、信任感,安全感、公平感)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3是仅针对农村居民(农村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4是城镇居民(城镇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3.1 模型1 单独放入个人基本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年龄、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主观社会阶层和婚姻状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负向显著;户口因素在10%的水平上负向显著,家庭人口因素在10%的水平上正向显著。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性别为男的居民群体、年龄更高的居民群体以及有参加了养老保险的群体对当前的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更高。而教育年限高的居民群体、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居民群体、主观认为自己社会阶层低的群体以及有配偶的群体对养老保险要求更高,因此对于养老保险满意度更低。通过这个结论,不难发现,对于个体而言,社会资本拥有程度更高的群体(在本调查中体现为教育程度高、有政治身份以及婚姻状况良好)往往对养老保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社会资本拥有程度高的群体往往对于养老保险现状的满意程度不高。

3.2 模型2 在加入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个人主观感知的所有变量后,可以发现主观感知对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仍保持低水平的正向显著。但是在4个模型当中,相较于个人满意感、信任感以及公平感而言,往往安全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体制下往往更容易被群众所忽视,因此安全感都呈现不显著的结果。并且主观感知因素影响了个人基本情况的显著效果,通过模型2中,性别因素在主观感知的影响下,从1%的正向显著效果降低到了10%的正向显著效果;政治面貌和主观社会阶层因素在主观感知的影响下,从1%的正向显著效果降低为不显著,说明了个体的主观感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个体客观的基本状况,这也说明了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基本情况,同时也受到了个体本身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3.3 模型3和模型4 模型3是仅针对农村居民(农村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而模型4是城镇居民(城镇户口)群体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个人主观感知(个人满意感、信任感,安全感、公平感)的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分析结果当中,个人主观感知依然呈现对养老保险满意度在低水平上正向显著,在农村与城镇上没有太大区别,而在个人基本情况上,教育年限在城乡上有明显区别,在农村教育年限越高,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越低,在城市则不显著。可知在农村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人,对于社会保障的要求和期望值越大,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相应的补贴水平等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期望与现实产生落差,导致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较低。而城市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从而教育年限这一因素在城市没有起到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在婚姻状况因素中,对养老保险满意度中呈负向显著,由于农村较城市工资水平较低,在有配偶的情况下,生活负担更重,对于养老保险要求更高,对目前养老保险状况更不满意。

猜你喜欢
信任感城乡居民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组织内多层次社会交换关系对员工角色外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