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24 03:03杨中保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策和建议问题

摘 要:该文详细分析了潘集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问题;对策和建议;潘集区

中图分类号 F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09-02

淮南市潘集区是农业大区,近年来全区大力发展优质粮、精细菜、豆制品和养殖业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但是潘集农业仍然存在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规模不大、品牌不响、亮点不多、创新不够等问题,正处在粗放生产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型的艰难过程中。从中央政策导向和外地先进经验看,解决转型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生产形式、组织形态和利益分配模式,形成功能多样、高效生态、产业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因此,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潘集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举措,真抓实干,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园整体水平,推动园区实现“生态园、科技园、加工园、流通园、观光园”综合功能,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 潘集区现代农业园发展现状

目前,潘集区已建成市级以上各类园区7个,其中省级以上综合性园区2个,即高皇6666.67hm2现代农业示范区、架河2666.67hm2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国家级及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即许家岗国家级蔬莱标准园、聚和省级蔬菜标准园;市级特色精品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3个,即亚鹏盛农酥瓜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鑫农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许家岗循环生态园;另有各类特色园区6家,即创大农业生态园、武庙休闲观光园、后湖生态园、平圩林场田华立桃园、泥河瓦房桃园、张岗万顷葡萄园等。园区内共有各类规模农业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其中后湖生态园、东辰生态园被评为3A级风景旅游区。通过2年多的发展,生态园已初见雏形,示范带动效应初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规划欠缺 目前潘集区还没有全区性的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园区发展的专项规划更是欠缺,导致发展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还处于规模小、布局多、品种乱的自主发展状态。

2.2 科技支撑不足 现有的农业园区中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不高,科技合作渠道不多、层次不高,目前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酥瓜战略联盟,但酥瓜特色实验站建设进度缓慢,与安徽农科院、淮南师范学院合作项目偏少,合作对象还仅局限于安徽省内。2002年机构改革后,全区10个乡镇、1个街道没有农技站,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3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发展的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2.3 资金投入偏少 政府在园区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3项资金,但因项目整合、资金捆绑不到位、使用不充分以及地方政府支持能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基本无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省级高皇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成功已4年,仅获得省级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区级无力投入。项目资金杯水车薪,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4 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园区内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2家,但各龙头企业的规模均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粗放加工,附加值低,畜禽、水产品、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尚处于空白状态。2017年1~7月份实现产值仅15.58亿元。

2.5 土地流转困难 大面积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必要前提。但需要扩大规模的园区经营者难以找到合适的流转土地,不是太分散就是面积小,虽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在逐年扩大,但“散乱小”的现状仍未能根本解决,加之流转费用高,最高达到24000元/hm2,导致园区所需整片土地无力流转,难以集中成片形成规模。同时潘集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也制约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2.6 发展后劲乏力 园区特色不足,同质竞争较多。一些经营者把园区等同于生产基地建设,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种植的只抓种植,养殖的只抓养殖,产前产后涉足少,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条建设谋划少,输出的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科技服务跟不上。加之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市场营销方式单一,管理方式落后,难以形成像成熟园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市场优势,链条短,规模效应差,没有发展后劲。

3 对策与建议

3.1 狠抓規划引领 结合潘集实际,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统筹考虑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建设规模和配套体系,制定今后10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总布局和目标任务,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滚动发展。

3.2 狠抓典型示范

3.2.1 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出台《关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对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园区经营者,实行“一企一给予”最优惠的政策,集中力量扶持做大做强做优。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激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园区等级,同时加强项目引导、政策倾斜等措施,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省、市龙头企业,使其在创品牌、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上下功夫,发挥其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3.2.2 开展结对挂钩 实行区领导牵头和涉农部门挂钩联系农业园区制度,每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确定1名区领导、1个涉农部门,帮助园区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每个挂钩部门要帮助挂钩园区积极争取各类项目。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到园区现场调研办公。

3.2.3 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力度,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3.3 狠抓特色培育

3.3.1 聚力打造高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6666.67hm2高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加强品牌建设,突出高皇蔬菜主导产业,着力打造1333.33hm2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建设高皇蔬菜批发市场、冷库等,努力将高皇蔬菜基地打造成安徽的“小寿光”,引领全区园区发展。

3.3.2 加快平圩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成立农产品加工园区管委会,加快“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入驻园区企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引领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3.3 推进各类特色精品园区建设 结合各乡镇优势产业,建设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精品园区,以园区带动乡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将园区建设纳入乡镇考核,增加考核权重,对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的乡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入园项目运营后上缴税收给予乡镇一定比例的返还,引领全区广泛发展精特园区。

3.4 狠抓科技支撑

3.4.1 搭建合作平台 政府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积极与安农大、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实习、创业基地,建设公共研发平台,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工作机制。

3.4.2 强化人才引进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园区。

3.4.3 培育优良品种 建立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培育筛选适合潘集区种植、养殖的名、优、特品种,加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切实把结构调优、品种调良、效益调高,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

3.5 狠抓多元投入 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对新获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或商标的,新建钢架大棚、连桐大棚、智能温室连片达到一定规模的,区财政应给予奖补。二要加强项目扶持。凡向上级争取的各类农业项目要向农业园区倾斜、聚焦。高效设施农业项目80%要集中在农业园區。三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综合运用税收、参股、贴息、担保、土地入股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建现代园区。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开展招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四要加大金融贷款支持。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金融企业对园区信贷投放力度。

3.6 狠抓现代营销 一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和潘集电子商务商会平台,发展“农户+网店+公司”的新模式,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开展网上营销,提高经营效益。二要成立农民销售合作社,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对在区域外建立的绿色食品专营销售企业或合作社,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重点倾斜扶持。三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品牌意识。一方面加大现有品牌的整合力度,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让有加工能力的企业进行深加工,统一包装,进行线上线下统一销售,切实解决“一个产品,多个品牌”形不成品牌优势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展优势农产品推介活动,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宣传等工作,争取2~5年打造一批全省、全国农产品的著名商标,通过打品牌、创品牌,增强潘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责编:徐世红)

作者简介:杨中保(1976—),男,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5

猜你喜欢
对策和建议问题
进一步加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探讨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