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020-06-23 03:16叶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人文精神群体

叶婷婷

[摘           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观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就应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品质过硬、素质高超、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让人文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指南与行为规范。我国高校在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把人文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关    键   词]  人文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45-0178-02

根据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大学生群体应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品质过硬、素质高超、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让爱国、诚信、友善、正义与公平等人文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指南与行为规范。故此,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

当前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正深度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充分享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当代大学生承担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责任,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应包括探索科技奥秘、致力于科技攻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尽一分力量,这就需要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会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还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后果,大学生群体就应拥有让科学技术实现趋利避害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正确领会科学文化精神,从而为人类社会造福。比如,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大学生群体就可以充当网络守护神,为人民群众安全使用网络提供一道绿色的守护墙。

(二)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就是在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从高等教育的运行情况来看,高校不单单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还应培养大学生学会正确做人、正确思维与具备必备的科学意识与人文精神素养,这样在以后进入社会环境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始终具有底线思维,对纪律、规则与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守住初心,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等专业的知识,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接受通识教育,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的前提、基础与保障。故此,大学生接受人文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有效保证,人文精神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是有机统一的,它们的结合有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三)人文精神教育也是落实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观的保证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应该实现全面发展,即个人包括体力与脑力两个层面的综合能力都应得以发展,激发出个人潜能,鼓励充分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道德品质等。具体而言,个人不单单实现物质领域的发展,还应实现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满足了低层次基本生活需求后,大学生群体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修身养性、保家卫国、热爱社会的精神需求。高校就应正视这种需求,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大人文精神内容的授课力度,鼓励他们通过进入图书馆阅读人文书籍,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收看人文社科大讲堂、听人文知识讲座等途径,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科技教育的过度重视导致了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历程,给教育学界带来了一种偏见——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儒家经典内容的讲授,而忽视了科学技术层面的教育;西方则重视科技教育,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了科技的落后,落后就得挨打。随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活动,无一不把学习西方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这样,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就具有西方教育体系的色彩,科技教育比重过大,人文精神教育的学时相对不足,当务之急是培养出科技人才,达到科技救国的目的。久而久之,这种教育指导方针就深深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要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世界范围的竞争往往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科学技术则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高等教育依然重在培养出大量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造成了人文教育出现萎缩的局面。从个人层面来说,选择理工科专业,最后的择业范围、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也远高于人文学科,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高中生把高考志愿定位在理工科领域,同时在高中学习中轻视政治、历史学科,使得大部分青年学生忽视人文知识的重要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缺失。

(二)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影响了人文精神教育

其实,从个人成长来看,作为个体的人,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的比重并不低,这些教育都对个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人文精神教育就开始出现了弱化,而这一阶段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知识、性格、品质、特长等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这一阶段恰巧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从高一下学期开始,高中生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这就不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高中阶段所有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高考来展开,理科的学生只学习数理化,语文与英语也是为了提升成绩而学习的;文科生物理、化学的学习比较浅显,很难体会到科技精神的内在魅力,学习物理、化学也仅仅是为了考试,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学习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为了给主要课程腾出时间,有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如阅读、音乐、美术等,学时遭到压缩,有时还不得不为主要课程让路,高中生很难得到系统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除了教师引导、讲授之外,个人还需要长时间地阅读、写作、欣赏与评论等,逐渐提升个人人文修养。可以说,高中生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精力都集中在做题、复习与考试环节中,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现状。进入大学阶段,他们成为大学生后,理工科学生的文史类知识几乎是空白,文史科学生的人文知识也仅仅局限于应对考试,这就给大学阶段的人文教育带来了压力,增加了授课难度。

(三)大学阶段人文精神教育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小

其实,大学阶段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他们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适当增加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授课比重。但在实际操作中,高等教育的教学重心明显放在专业课程上,除了专业课程外,原则上还开设规定的通识课程,但是主动开设大学语文、艺术欣赏、文学評论、经典赏读这类人文知识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人文社科领域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教师引导外,个人加强阅读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都用于背单词准备四六级、学计算机准备考证以及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方面,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图书馆阅读经典书籍、积极思考问题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自然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坚持自我阅读

人文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应该注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讲,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这就要求人文教育要遵循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把德育贯穿到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

德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要求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从爱同学、爱专业、爱学校做起,把高尚品格的培养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并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课程结构,引进国粹,引进经典,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把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之中

人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人文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通过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去完成,也不能仅仅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应该渗透和延伸到所有学科之中,尤其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

四、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应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落实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国高校在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把人文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荷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法制与社会,2016(26):231.

[2]邵百艳.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精神[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4):45.

[3]张冉冉.大学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116.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人文精神群体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调查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中间群体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