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香山文化传承

2020-06-23 03:28田榕
美与时代·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育

摘  要:美育和文化传承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香山美学读本》的出版是近年来相关学者传承发展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实践,这本书的优点与瑕疵几乎同样明显,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选文、选图等细节从科普层面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美育的统一,而其瑕疵亦主要在于书名偏误背后的美育不尽彻底。

关键词:美育;香山文化;香山美学读本

文化传承是个大问题,首先里面包含着其本身是个“问题”,而非伪问题;其次亦包含着文化传承(非单纯彰显、体现文化)者是大众还是精英等一系列命题和追问,而本文的论述基础是,文化传承不但有必要,而且其众多意义中极其核心的一点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与超越,或者说实现人内部的平衡与完整。

中国古县志、地方志一般都包含文艺卷。光绪31年(1905年),晚清政府学部兴办新学的同时,通令各地编纂乡土志,作为初等小学蒙学课本。虽然这时的15卷《香山县乡土志》之中未含文艺,而且客观而言,方志之用也并非以大众文化普及为主,但不同于古代四书五经的“强势”宣传,方志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影响恰恰“绵绵”不息,尤其对于变迁极大、极快、极剧烈的当代中国,对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其意义更加突出。

珠海、澳门、中山故事皆属于香山(县)地域,香山地处偏远,政治、经济、文化皆相对落后,住民相对稀少,而且很长时间内向外移民、向外精英移民相对突出。比如孙中山先生年少时就从翠亨长久离开。将中山县建为全国唯一模范县的唐绍仪先生,本来有可能早半个世纪将珠海中山强势拉入内地国人视野,但可惜和香洲港口埠头的意外失火一樣,一场意外兵变让唐先生从未来叫作珠海的这个地方去了上海。

所以,香山文化整体上有特殊、有亮点,但势能不强,长期发展状况与“强健有力”相差较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承认胡波教授主编的,2018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香山美学读本》是香山文化在传承推广方面成功实践的总结。而该书内容的主要文献来源之一正是古代各版《香山县志》。

作为一本文献汇编或者说选编,《香山美学读本》全书共15万1千字,书中共设七章(见表1)。

本书内容从文体上讲,包括诗歌(如黄仲翁《邑八景诗》等)、游记(如佚名《中山温泉游记》等)、回忆散文(如阮章竞《故乡的山山水水》、黄苗子《青灯琐忆》等)、文化杂文(如李宗桂《香山文化的底蕴和价值》、黄鸿钊《佛道神仙齐聚香山》等)。

从成文时间上讲,书中最早的文字为唐代郑愚的古诗《泛石歧海》,最切近的文字除去编者《序言》与《后记》则是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所选的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华文化的复兴》。此外,全书共有正式①选文42篇,文言作品10篇,文言作品中第五章《中山赋》为今人陈新平、刘斯翰所作。

从内容分类上讲,全书主要包括香山地理风貌、人事掌故以及地域文化特征梳理分析。本书主编胡波先生现为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长期从事香山文化研究,是当下香山文化研究的权威。虽然如其在《后记》中所说:“本人只是创意策划者或‘始作俑者,只做了编选大纲,包括内容结构、编辑思路、选人原则、选文标准,以及板式设计和装帧风格等基础性的小事情,更多的工作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简称‘中山出版)张莉媛、戴程志、冼惠仪三位年轻编辑做的”[1]。虽然《香山美学读本》一书确实有缺陷,但在“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编排细节方面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成绩。

就“普及性”而言,珠海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三辑中的《香山文存》就是一本比较翔实、细致、经典的文存,但其内容仅限古代文字,而且整体风格更适合研究者使用,对比之下,《香山美学读本》亲和的一面跃然纸上。当然,《香山美学读本》在定位方面本就隶属于同样由胡波先生主编的“社科普及丛书”。

客观而言,《香山美学读本》的优点与瑕疵都是比较明显的,其最大的瑕疵或许并非是编者在《后序》中提到的书中内容,而是书名。即使是以科普普及为初衷,以美文为正文主体,但现在的书名多少对“美学”有误解或误导。就美学而言,目前学界一般将其界定为哲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分支,以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进而阐释生存意义②。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本内容相近、学术性相对更加突出的书籍目录与之前的目录对比来加以凸显(见表2、表3)。

胡波先生在《后记》中的表述是比较客观的,“……终于完成了这个初具美学意义的香山读本”,而在本书正文中,或者说在全书选文的编排中,似乎存在着将“美学”等同于“美文”或“文学”,甚至将“美”等同于“好”“富强”的偏颇。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山美学读本》整体上主要以对赞赏香山风物、缅怀掌故回忆、褒扬文化特征为主线的实际情况,本书以《香山文化读本》《璀璨的香山文化》为名或许更为贴合。当然,本着不隐不虚的态度,我们有必要补充,香山文化除了书中的“璀璨”与“和美”,亦有着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下的多样性,这一点在书中王开林先生记述苏曼殊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一点端倪。

就优点而言,除了策划立意,《香山美学读本》相当“用心”的地方当属书中每章章标题单独页面的古诗选录和下端的底纹图片。全书七章七首诗歌,六首选自陈永正选编,珠海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清代香山诗粹》,一首选自《广东通志》,书中七幅黑白淡墨背景图皆选自清朝道光年间彩色绘本《广州至澳门水途即景》。图1即为第二章标题页所选的图画原图,图2为第七章标题页所选的图画原图。

这些诗文和绘画不仅水准高,而且它们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相当强烈的现场历史感。这种现场历史感不仅是因为该书的正文近四分之一篇幅选取文言篇章、近六分之一篇幅选取历史掌故。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份历史现场感也是美育与文化传承的真正桥梁。

美育是一个包含无尽思考的词。美是无功利的,育则有方向、有目的。美育是以人的终极解放为目的,同时又是连接认知与道德的中介,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席勒言:“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才游戏。”

美育的践行离不开实践者对美的把握,而美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虽然和最高真实性、彻底否定性、批判性都有内在关联,但其首要表现或首要特征是超验性,或者是一种超时空、非现实时空的体验——无论是“历史再现”还是文艺“虚构”,其核心特征恰恰是“非现实时空”——这种超验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艺术的根本特征之一。当某个特定对象具有这种超验性特征时,其本身亦向着艺术、美迈进。

历史现场感在很多领域都十分重要,如管理、刑侦、学术研究等。对于文化传承来讲,这种现场感不但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在知识层面的信息理解与接受,更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美的体验。

如何营造、创建历史现场感?图片、当事人的回忆、掌故史料等,显然比理论阐述更易产生效果,而这一点正是《香山美学读本》的成功之处。如果本书的初衷不是颂扬香山文化之璀璨,而是美育践行中的文化传承,那么我们需要关注个别篇章与现场感的背离,同时,需要重新审视并阐释香山文化中诸如海盗、卖猪仔以及移民冲突等多元史料的价值意义。

注释:

①此处不包含章标题页选录的诗歌。

②如国内学者杨春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美学》一书中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胡波.香山美学读本[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251-252.

作者简介:田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