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會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非遗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大学生是具有思想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群体。我国大学生每年以百万人次增加,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核心价值观塑造极其重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进行新旧文化更替,弘扬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培养和践行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规范大学生思想是当下社会主义发展中值得关切的问题之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根据党的指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注重国民综合素养的培养,国民初级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素质教学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策下发以来,国民高校教育紧随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开展更具特色的“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学模式[1]。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更具时代特性的新青年,从而塑造更加符合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非遗”文化对大学生教学的影响
“非遗”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我国的“非遗”文化主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形式展示给世人。当下“非遗”文化类别多样、形式各异、分布广泛、影响力大、文化价值极高。首先,“非遗”文化作为我国历史的智慧结晶,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下的高校教育要不断追求“非遗”文化与教育结合的模式,将“非遗”文化的特色通过更加新颖的形式传授给在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在时下的教育中深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国内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正确地为大学生作好“三观”的塑造,那么消极的文化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后期发展。其次,“非遗”文化作为优秀文化,无论是文化的形式还是文化的内容都对大学生的身心有积极的影响。此外,在大学教育中要格外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如若缺乏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步入社会时情商低下,缺少交往礼仪,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很难融入社会,也很难进行工作。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重“非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熏陶,不断运用“非遗”文化的内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具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2]。
三、“非遗”文化在大学教学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呈多元化发展模式。文化也不断与国际接轨,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当下高校教学的中心区域[3]。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运用好大学生这一主力军不但有益于国家,更有益于社会。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但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更利于社会的发展。
(一)紧随时代发展,迎合国家方针政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更加注重人文建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国家政策指示,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从而将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方向[4]。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以熟悉国家政策方针为基础,积极结合“非遗”文化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此衡量当前教育中的缺陷。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改进,与党的方针紧密结合,时刻紧随时代发展,积极迎合国家发展战略。
(二)注重在专业课学习中的宣导
大学教学中主要以专业课为主要教学方向,如何做好专业课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当下高校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调查了解,“非遗”文化教学模式实行至今,各大高校开启了形式各异的文化教育。这些教学经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课开课前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时代文化中的价值。第二,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对于能够引入“非遗”文化的知识点及时带入“非遗”文化,让学生认识到“非遗”文化的广泛性。第三,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引出课题中存在的“非遗”文化,将了解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关注“非遗”文化。例如,在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专业课开课前引入我国 “非遗”文化,如老腔、苗族古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声乐,对传统歌曲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掌握,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民风和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进行“非遗”歌曲传唱,让学生亲身感受古风古韵以及古文化的魅力,以此对音乐的文化感染力进行系统的掌握。注重专业课与“非遗”文化的融合需要教师将“非遗”文化生动地引入专业课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视,以此健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5]。
(三)创建“非遗”特色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除了相应的国家政策、专业课渗透之外,也少不了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具传统特色的文化氛围。“非遗”文化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想要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以传统的“非遗”文化熏陶每个在校学生。据了解,在时下的高校教学中,部分学校除教学外还在学校开展一些有关“非遗”文化的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对于同一个“非遗”文化,则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建立不同的结论。例如,在我国“非遗”文化“象棋”的演讲比赛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象棋的古历史文化、发展过程进行讲解,折射出“非遗”文化的历史性。再结合象棋对当下社会的影响,折射出象棋思维的影响深远。其次,在学校可以成立一些“非遗”文化研究学社,让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深入研究“非遗”文化。通过学社的不断研究,做好对外宣传的准备,以此掀起校园传统文化学潮。在大学校园创立校园“非遗”文化墙,或者以张贴标语、拉横幅的形式积极宣导“非遗”文化,让大学生建立对“非遗”文化的好感。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对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下大学生面对的物质较为丰富,但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不具备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家庭要鼓励孩子多与社会接触,学习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增加社会经验。通过在社会上的生存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短板,学会总结和思考,同时也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家长要做好思想引导,及时引入相对应的“非遗”文化思想,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不足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大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健康全面的发展。
(五)加大对“非遗”文化影响力的投资
“非遗”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形式,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非遗”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在资金投资中,以给予学生正确的“非遗”文化教学为主,通过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增加接触“非遗”文化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非遗”文化课堂。政策的扶持需要建立以国家、省、市、区县为主的“非遗”文化名录,并对“非遗”文化名录进行免费开放,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到“非遗”文化,扩大“非遗”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影响力,以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更具特色的路径。
(六)增加“非遗”文化推广
大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思想封闭状态,对专业课之外的事物缺乏了解,也缺乏學习的精力[6]。因此,各大高校需要重视“非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力,大力提倡“非遗”文化和大学教育的结合。通过政策的推动和学校的努力,在大学校园开展多方面的“非遗”文化宣传工作,让学生在课间也能观赏“非遗”文化,提升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活动、校园网站、校园媒体以及社会媒体和新闻进行宣传,增加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接受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四、结语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华,而大学生又是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的号召和政策下,大学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进行文化宣导,增加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好感。通过在学校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加大“非遗”文化教学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及重视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结合,以此强化“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在“非遗”文化视域下,不断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运用科学的方式发展更具时代性的大学教育,以此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若沙,黄振翔.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120-125.
[2]邢瑞娟,杨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解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101-105.
[3]陈阳.论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1):51-53.
[4]程莉.非遗教育在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5-26.
[5]黄卓晔.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学园,2018(27):1-2.
[6]张涵.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微文化生态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44-45.
作者简介:李平平,硕士,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